新课程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课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的这种理念正逐渐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凭心而论,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笔者试图通过课例分析,发现问题,找到不足,获得经验,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请看下面三个课例。
例一:《黄河颂》
(一)检查预习导入,疏通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生齐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四人组讨论“思考与练习二”
(四)知识迁移
1.词语的比较运用
2.句子仿写
(五)诵读品味:“黄河”的比喻意义
(六)自主探究
结合个人生活、诗歌中心谈对爱国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
以“长江颂”为题写一段话。
〔存在问题〕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没有重点,没有层次;缺少必要的背景介绍,使学生的理解有难度;没有现代诗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很难举一反三;布置的作业与整堂课的学习目标不对应。
例二:《雪》
(一)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为题说一段话
(二)整体感悟
通过听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赏析课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1.四人组讨论后交流
2.讨论:要写好景物,应抓住什么?
(四)拓展延伸
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
〔存在问题〕个性体验需要独立思考,既然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就不应该讨论;鉴赏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写作;拓展延伸要注意与课文的相关性及学生的接受程度。
例三:《狼》
环节(一):学生表演整个故事
问:你从表演中知道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存在问题〕让学生表演的目的不恰当。要理解文中故事的内容,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找。学得热闹不是自主学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上述这些问题引发我们有了许多的思考。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讨论学习,探究学习更不是不着边际的求新求怪。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是能较好地发挥下面这些教学功能的:有利于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能力水平(阅读鉴赏、语言表达);有利于发现创新;有利于深度理解;有利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2.如何真正认识教师的作用?有人说得好:如果学生是风筝,那么教师就是风筝的操纵者。教师要有指导作用,教师不能仅仅是主持人,要站得比学生高。新教材不是给能力不强的老师的遮丑布。学生的回答不都是对的,教师的评价应是有指导性的、探究性的。
我们以为,教师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下面这些方面:制定宏观的教学目标;设计、策划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点拨,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顿悟;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不能泛化,问题要经过筛选,要针对有助于文章理解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将大大妨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良好发展。
4.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不能替作者说话,要让文本说话,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到文本中去体会,去找答案;要深入到具体的语言中去,不能“雁过无痕”;对个性化语言的把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在做着十分有效的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我们顺利完成实验工作增强了信心。
例:《生物入侵者(八年级上)》(试验区某教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学习的方法。
2.大班交流,质疑辨析,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内容和语言。
3.树立对自然、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情景描述]
过程一
情境创设。
上课一开始,教师提供一组有关食人鱼的新闻材料和画面。
1.学生概括这组新闻的主要内容。
2.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3.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资料――①水葫芦; ②食人鱼; ③澳大利亚兔子
过程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题:学习这篇文章以及这一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生1:应从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文章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三方面入手。
生2:应从分析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着手。
师:怎样分析说明的主要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明确
(1)内容:了解大意(概括、归纳)。
(2)顺序:抓关键词,通过概括各段大意进行分析。
(3)说明方法:逐句推敲、归类。
3.分学习小组共同研习课文
(1)各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我们所理解的内容。
(2)提出需要与大家一起探究的问题。
过程三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把少数人的观点也写了进去,是否偏题了?
生1:说明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定论,这样写更客观。
生2:少数学者的意见也代表了普通人的心声,要我们警惕,重视生态的保护。
生3:这是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后者(多数人的观点)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问题2:我们人类是不是生物入侵者?
生1:不是,我们人类没有打破生物链。我们吃鸡但我们也饲养鸡,没有打破生态平衡。
生2:是生物入侵者,由于人类的侵入,大自然的森林正在减少,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同学们引起激烈争论,分成两派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来看课文,要重视文本,课文没有论到“人”的问题,那么我们也暂时不探究这个问题。
问题3:怎样避免生物入侵?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程四
拓展运用。
1.探究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
2.我们对生态平衡应尽什么责任?
〔点评〕
这堂课的教学主线清晰,层次分明,容量充足,学生活动充分。主要特点有。
1.激发兴趣的手段多,效果好。用最近的新闻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快速入境,并以此巧妙地揭示课题,为课堂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评出最佳问题的设计者、解决者,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更乐于学习;结尾让学生探究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的延伸训练,使学生有一种对自然、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显得比较大气。这体现在:(1)教学立意高远:以方法指导为重点,以能力训练为主,力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课外搜集资料的安排,既有能力要求,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横向练习法,对说明文学习方法的探讨,让学生能掌握一类说明文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3)宽容和尊重学生。
3.教学民主化程度较高。课堂中学生有较充分的学习自主,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课堂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学富有人情味。
4.教学比较厚实。这堂课既有广度的拓展,也有深度的推进,比较好地处理了量与质的关系。
5.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师生共同拟定学习目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取、加工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同时包含着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教师是一个辅佐者、促进者,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协调课堂,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碰撞,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学生自己才能丰富自己,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发展自己。
听优秀的课可以燃起思维的火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的努力,由“模式”进而到“个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梁 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