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复习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剑章
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探究题的出现。高考设置探究题,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质疑、思辨、探究、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探究题考点阐释
探究题是紧扣文本情境设题的一种新题型,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和整合,联系实际进行大胆质疑、提出另解,进行合理的阐述评价。《2010年福建省高考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探究题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发掘作品的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等;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设题角度多样,设题内容开放性大,赋分值高,加之答案的不确定性,对考生确实是比较大的挑战。作答时要求考生“多元思维,适度开放”,对文本所提供的有关材料要有所发现,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可进行多维解读。作答时允许考生有不同的表述,但要紧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二、探究题常见题型
1.创新型。就是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如2010年福建卷实用类文本第15题:文章最后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题干中“给你什么启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都在强调“你”的看法,如果仅用文本中的内容来回答,就不符合题目要求了。但由于问题没有直接明确地给出观点,这就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个人的生活积累和人生观等做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
2.拓展型。就是解答问题时,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展开联想,尝试进行个性化阅读。如2010年北京卷第19题: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这道题以“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要求考生以文本为起点,并作适当的引申。这样就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如果考生不深入生活,不关注社会时代,答题时观点和情感就容易出现偏差。
3.发散型。就是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如2009年福建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4题: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考生在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探究: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这类题目回答时除了要尽量避免主观化,依据文意解答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深层思考,深入挖掘文本意蕴。
4.聚焦型。就是问题中设置了几种不同的观点,考生们在答题时只能选择其中某一种观点进行作答。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二十年以后》第18题: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以下几种观点: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此类探究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题,回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其中一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探究题特点与复习策略
1.题干表述特点: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强化三种意识。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要求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作合理的、适量的个人解读。我们应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形象,揣摩、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形成自己的独到思考和情感体验。复习时要注意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1)审题意识。就是要仔细审读题目,弄明白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指向和要求。有时候我们不会答题,往往是没有弄清楚问的是什么,要答的是什么。如2010年福建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5题,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回答的:通过描述作者对江南春天的怀念,写出了江南纯朴的味道,让人向往,那儿的生活清澈,犹如世外桃源,没有束缚,写出了一种带有田园生活的气息,进而写出了江南春天“看不见”的春风的另一番情趣。题干中明确指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而这位考生忽略了这个要求,只知道乱扣术语,答非所问,就属审题意识缺乏。
(2)文本意识。就是要明白答案主要来自文章的内容、信息,是对文中内容合理的延伸、拓展或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如2010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第14题:本文写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通过认真审题,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后,我们会发现题干“其中的深刻意蕴”的“其”指的是“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驮队中有“我”和其他人、还有牛,在“飞渡”中各有怎样的表现,“峡谷”则告诉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题干中“作者的情感取向”则强调“情感取向”是“作者的”,要求我们就作者对上述对象的情感态度作相应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探究性试题的答案往往包含在文本当中,解答探究题固然需要想像和发挥,但必须有据可查,文本中要有这方面的“影子”,不能天马行空,信口开河。
(3)规范意识。就是指答题规范:一是针对“问”来答,做到“答合所问”,答案表达的角度要与问题一致;二是答案富有条理,语言表达通顺,要点简洁、明了、完整,涉及内容有几个方面的,要分点分条回答。如2010年福建卷文学类文本第15题的答案必须体现以下几个要点:①描述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呼应了上文第4段对江南轻柔春风的描述,表明作者对江南春风情感的变化;②通过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描述,凸现北国春风的强劲、使人痛快的特点;③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探究题解答规范:紧扣文本,有理有据
探究性试题的分值一般为6分,不可能只回答几个字或一两句话,就能拿到满分的,因此对此类试题的答案必须精心设计。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即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小论文”的构思应该遵循“提出观点一论据采集一精要分析一总结归纳”的思路。“论据采集”主要来自文本中与探究题相关的内容,可以摘录文本中的原话作为佐证:“精要分析”应该将探究题的要求、文本主旨与意图、考生对多元解读的评判等连缀起来,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小文章,行文的结构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关阐明观点,中间分析论证,结尾再次点题。分析认证时要充分结合文本内容,分点列出具体事例作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阐述。
如2010年福建卷实用类文本第15题,作答时要把握住“启示”、“感受”等关键字眼,找准作答角度,结合文本,既可将启示与感受揉合作答,也可分启示与感受作答,但要能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表述时要完整规范、条分缕析。有个考生就是按照“小论文”的构思模式来进行回答的:“给我的启示有以下三点:一是个人的智慧有限,但全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内经》中古人关于健康、疾病的观点仍能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二是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不断学习与继承古人的知识和智慧,并发扬光大,其对推动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三是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应注重与社会、自然、精神等因素结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属于比较好的答案。阅卷老师虽会看考生回答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深刻,还会看其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得体,但给分还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的。一般来说,考生只要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能够得分。
总之,探究题就是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发现问题、“独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对于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展示才华、展现创新能力的极佳平台,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我们应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兴趣,增强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水平,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明确了这个重点,我们才能吃透考纲,全面把握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考查内容、形式和各考策略,也就能够更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指导,从而使我们在与学生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进行“探究”时更有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