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六对哲学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长征 陈翠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校长,要正确全面科学地进行学校管理,避免被动,总揽全局,多谋善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哲学关系,深刻领悟和把握学校管理的规律性,遵循规律,从而焕发学校的青春活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全面进步。
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当今社会,人们给予教师许多美丽的光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等,本意是尊师重教,然而由此也导致许多人把教师推上神坛,仿佛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的化身。由于社会的趋向和习惯的认同,许多校长也过分强调教师奉献,要求教师人人是至高无上的圣人。管理过程在“教师乐于奉献”的口号下,违背《劳动法》、《教师法》,时常发生减少支付甚至不支付教师应得报酬的行为。有的教师逆来顺受,有的则消极怠工,殃及学生。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实际和学校条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从人性出发,发挥物质刺激的作用。
我们强调物质的作用,并不是把物质简单化、片面化和庸俗化,不是把教师的本性物质化,而是在物质刺激的基础上来关注教师的精神追求。我们讲教师的激情、使命,讲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力图在不断地强化物质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因素。精神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又促进物质的发展。在此前提下,集体特别是学校集体更需要一种精神,以形成有统一的理想和信仰,有统一的使命和目标,并与教育的宗旨相联系的一种精神的组织,这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武器。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有许多人认为,学校工作是一种常规性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总是那么几件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其实社会上真正一切重大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源于学校教育的变化发展。
一所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师的开拓进取,小则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生活、工作,大则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运动、变化与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以前瞻性的思维,正确认识教育变革,积极引领教育变革,大力推动教育变革,通过各种管理形式把教师推向教育变革的前沿阵地,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为一个善于引领时代潮流,勇于变革的团队。
整个世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环境里,学校如果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理念,教师固步自封,培养的学生也难免因循守旧,永远只能在划定的圆圈里跳舞,那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我们要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008年9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记者李曜明先生的“观察”:《成为名校需要多长时间――广东一所学校给我们的启示》。文内报道了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现象:一所民办学校,2008年高考大爆冷门,600余名考生几乎全部考上大学,半数上了一本重点,其中9人北大、3人清华、1人香港理工大。一所不能选择生源,甚至连教师队伍的组成也存在较多困难的民办学校,竟然出现了这一不可想象的奇迹。升学率只是一个重要的表面现象,是一个方面的显性评价,作为学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一聚焦点后面真正的教育和成长故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过程,要透过现象抓本质,突破感性的、表象的、浅层面的思考,进入到理性的、本质的、更深层面的思考。作者分析这所民办学校成为名校的原因:一是董事长礼贤下士,善待教师;二是教师因材施教,共同诊断每个学生的“短板”,然后区别对待,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有的放矢;三是回归教育原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问题、教学问题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说其复杂,是因为有的教师背离了教育原有的宗旨和规律,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做了很多无效、无用功,结果是事倍功半;究其根源,是因为有的教师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捡回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上述民办学校升学率很高,可学生学习一点都不费劲,压力也不大,几乎没有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学习的“故事”,该是我们每一位校长深思的课题。
我们多数学校的管理,到了亟需突破浅层面的思考,突破习以为常的思考,突破过去做什么今天还做什么的思考的传统的思维定势的时候了。学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惑,不是由于工作不努力带来的,而是由于思考不深入带来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学校面临的各种深层面的问题,包括战略层面的、组织层面的、经营层面的、竞争环境层面的等等,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抓住事物的本质,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四、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像今年的汶川地震,不是人为因素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在地震面前如何引导学生“逃生”、安全转移,那正是检验我们学校管理是否到位的试金石。
我们在处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时,应该从可控因素入手,使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适应客观,来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如果平时像日本等国那样,进行防震演练,教会大家自救,或者如绵阳桑枣中学那样进行紧急疏散演习,汶川地震也许我们会有更多的生还者。这是我们学校也应该深思的问题。
社会上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大地震发生后,地震演练一哄而上。但更值得反省的是,地震不是今天才有的灾难,为什么过去不搞演练呢?又还有哪些事情是需要预先准备的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的管理思想,要有前瞻性,要把不可控因素掌控在可控因素之中,从可控因素中预防不可控事件的发生,做到主观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比如,进行消防演练,也许有的人一生也不会遇到火灾,但有许多不可控因素促使火灾的发生,如雷电、火山爆发等,让人们掌握火灾自救的知识,就必须进行演练。学校管理要做到不管大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要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与进步的小环境。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许多学校管理者,不顾现状,不从内涵上下功夫,热衷于创“名牌”,几年进入某级重点学校,几年又进入某级示范学校等,期望达到改革开放的“深圳速度”。
作为学校管理者,有追求学校快速发展的热情和决心,当然是件好事,但不能好高骛远。学校毕竟不是企业,不可能像生产产品那样加班加点就能取得显性的效益。其实,我们在管理学校,发展学校时,要明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欲速则不达”。学校管理是个精细化工程,甭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对于学校的发展要有一个长远规划,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认真把握学校的发展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保证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节奏,既不能大跃进、超前发展,也不能原地踏步、止步不前。例如,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须搞好教师的职业培训、发展培训,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切忌一哄而上,那种讲排场,速成教师的学历、注入式创新,最终必然是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涛声依旧”。学校管理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学校,才能创立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学校。
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学校是一个整体,各项工作必须统筹兼顾,同时又要注重各个部门工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的工作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学校这个大局,保证学校的统率作用。如果学校各个部门只是简单的机械相加,形成一种虚“胖”的组织架构,不讲究协同配合,不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没有出路的。
学校要总揽全局,要给学校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正向支持,同时,局部也要服从全局,掌握思考问题的路径,讲究系统性和整体性,相互促进,密切配合,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到目标统一、方向一致、上下顺畅,使管理流程形成一个体系。
校长要正确分析诸多局部之间的矛盾关系,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因素,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运行机制中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调节作用。同时要努力优化学校结构,做到部门结构,分工协作;教师结构,梯队效应;德育结构,合力连锁;教学结构,井然有序。把各自的内在需要统一到学校这个全局上来,以局部与全局的和谐,以机制与体制的和谐,争取更多的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源,赢得更大的发展。要通过创设思想的协同、结构模式的协同、业务的协同、干部与教师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把学校打造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具有文化品味,具有先进理念,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组织机构。
作者单位 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王永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