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中钊 孟祥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按照一定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要求,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通过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
  最有价值的途径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学科教学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既能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又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教材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和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从不同侧面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办好教育的当务之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式,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慢慢滋润他们的心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同时,各科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了解并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教材内容作加工处理。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有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1)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要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
  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完善的人格特征的教师,会对工作兢兢业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关怀备至,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举止端庄大方,语言幽默风趣,对生活充满热情。这些品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3)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教育技能、挖掘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开展大有裨益。所以,我校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课前要精心备课,突出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精心备课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涉及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涉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涉及传统的评价制度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最高水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说到底是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反思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反思我们的课堂人际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正是新课程标准实施所要求的。因此,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35岁以下的教师占到80%。这些教师都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而且年轻人比较容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有的老师虽未系统接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慈母严父般的关爱。鉴于这种现状,学校把每周两次的业务学习主要内容定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理论讲座、专家课堂、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等。通过上述活动,强化了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提升了教师素质,帮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打造研究性学习课堂
  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周密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造合作式学习课堂,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合作式学习是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目标和资源共享,相互依靠,共同参与,直接交流。协作技巧与群体决策是过程中的要素,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教学中互帮、互教、互学,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团结协作。让学生多一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些共享快乐的机会,可以开拓思路,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并能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构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积极探索“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话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要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地共同探索新的知识,展开真诚的讨论和对话共同体会求知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新异吸引学生,以赏识激励学生,以情趣吸引学生,以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我校的多媒体设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率很高。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片和纪录片,学生在爱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知识记忆起来,而且印象深刻。同时,学生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更容易身临其境,感受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辛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对学生的情感也是一种陶冶和教育。当然,教师要适时适当运用这样的手段,还要精心选择影片内容,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否则,运用不当,有可能变成让学生看热闹,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4)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的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学科知识的关键,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心理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的教育不仅是会教,更是教学生会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课、记笔记、课后练习、复习等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记忆、阅读、思考、操作、实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珍惜时间,正确对待学习上的成功与挫折。要根据教育心理的规律、科学学习的方法、自身的经验教训和他人的成功经验经常指导、教育。要重视个别指导,特别是对有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学生,更要及时帮助、纠正。学生有了正确的学法,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5)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以皮格马利翁命名的神奇的期望效应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层递效应”,它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运用这种“层递效应”,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基本的行为目标和规范,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让学生步步登高。
  (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我校学生现状,在教学上我们采用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原则,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减少学习中的挫折感,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确实有所提高,从而增强自信心。在课外,我们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让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有机会在其它方面显示自己的专长,从而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要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及时反馈信息,激励学习热情;寓教于乐,调动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习惯;让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轻松愉快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认识活动、情感体验处于和谐状态时,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7)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因此,评价方式必须服从于评价目的。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经常抓住每一个细节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变换一种视角,努力从他们所谓的缺点和错误中读出美丽与新奇,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个性特点,并帮助他们把闪光点发扬至大,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充满激励的评价中快乐健康成长!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人生通往成功的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自信心相反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改善课堂人际环境,尤其是师生关系,把关爱带进课堂,把微笑送给学生,把希望注入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成功的机遇和体验,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尊严。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所以,在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颓废、沮丧的,那么他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第一步。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总是扮演着不苟言笑的严师角色,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围着教师转。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学习兴趣,形成“要我学,我偏不学”的局面。
  (1)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2)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民主化的课堂管理,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应尽可能地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执行,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处理要借助大家的力量来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有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以教师为主的,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可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可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可使其信心恢复;给畏缩的学生以爱的鼓励,可使其活力得以激发。
  (3)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优化学生性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创设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有机统一的课堂气氛。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让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合作学习活动能优化学生的性格。教学中,要加强合作学习,使学生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愉悦感,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暗的惟一光亮。”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由于教育决定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而教育工作又应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从横向来看,人与人之间、同龄人之间、同班同学之间,无不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各年级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的增多和加深,这种分化也就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与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分层教学”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较为理想的组织形式。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组织形式之一。它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做到有的放矢,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闪光点,发扬自己的特长,避免自己的短处;能做到使每一个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去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兴趣、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种教学方式有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掌握知识有利,而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则不利。这就存在着班级教学与适应个别差异教学之间的矛盾。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问题。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是差异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分层教学正是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设计,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深入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内在潜能,把转化差生,培养优生落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客观素质,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内驱力,使各类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活动都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的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的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3)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层教学中,整个课堂中,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后进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中等生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自信心被激活;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正效应场,各类学生互相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
  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学生方面,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水平。
  第一,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
  第二,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毅力和自控能力。学生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
  第三,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
  教师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学生观有明显转变。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益,教师也获益匪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心理辅导水平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主动地把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广大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级教育教学日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许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满堂灌变成了教师主导,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缩短,师生的互相了解有助于教育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综合高中课题组
  (责任编辑 潘静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