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新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武林
[摘 要]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阵地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具有了新内涵,即班级管理气候民主化、学生个体发展独立化、教育方式差别化、师生交流平台多元化、教育空间开放化。
[关键词] 新课程;班级组织;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48-03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阵地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规范学生行为等功能。因此,班级管理的完善与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班级管理的一般理解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此为标志,班级这个概念就产生了。我国最早采用班级形式进行教学是在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开办了京师同文馆,从此,班级授课制开始在我国学校推广。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于“社会情景”之中;(3)行动者之间存在规范及和谐的认知期待,因而,通常具有某些相互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① 班级组织作为班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其目标、交往、人际关系、规范、心理气氛等因素和变量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和发展可能性。这就需要班级组织在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下实现目标。于是,进行班级管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形式。
班级管理既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学生参与管理,其中主要指的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即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对班级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建立和发展班集体,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② 班级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要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会使自己管理的班级成为先进、文明的班集体,成为充满活力、教书育人的乐园。
二、班级管理研究中的误区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班级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集体。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喜欢百依百顺的学生和鸦雀无声的课堂气氛,班级各类事务由老师及班主任一手包办,学生全无主动性,处于服从地位,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常常硬性处理,缺乏人文关怀,这样不仅压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身心发展,还与课程改革理念及时代精神相违背。
班级管理工作一直是教育关注的热点,就我国目前对班级管理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误区。
1.以德育为手段,局限在德育范畴里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培养
首先,在班集体建设的目标设计和评价上,把德育作为集体教育的要求和导向,最终导致思想教育政治伦理化。其次,班集体建设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分离。班集体的建设及管理通过与教学无关的主题活动、旅游考察活动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等来进行,这样必然导致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隔阂,产生“德育教师”与“智育教师”分工并行的局面。第三,在德育过程中,班级组织作为被控制与规范的对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同一模型的个体,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和生活需要。这种现象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不相称。
2.将班级看做教学组织形式,局限在教学范畴中探讨班级管理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和班主任在教学中的权威和主导地位。在班级里,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安排。对于那些违反班级纪律、损坏班风集体的学生进行严格惩罚和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导向,以树立和维护班主任的威信。实际上,这是一种工具性管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样,学生个人的情感、需要、兴趣受到压抑,缺乏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管理的结果是死守刚性的规章制度和群体行为的统一,使学生丧失主体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凸显新的特征
新课程在反思工具性管理对人性及人的主体性忽视的同时,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呼唤人性的回归。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这一课程新理念贯彻执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组织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也显现出新的特征。
1.班级管理气候民主化
在当前班级教育中,许多班主任并没有真正将“民主”落到实处。独断专制的教育管理方式时有发生,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过分的压制而妄自菲薄,有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或明或暗的抵抗,使班主任工作难于落到实处。事实上,班级生活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总会有意无意地融入到其经验世界中。班级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摇篮,是学生适应理性化、契约化公共生活的实验室。每个学生都要通过班级生活学会公共生活的规则,形成民主思想。③ 新课程理念要求班主任开展民主教育,实施民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体现在班级制度、班级气氛及师生交往具体过程中,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制度,开展民主教育与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参与自治活动,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实践,学生在思想教育、实践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班级建设走向民主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班主任的必然选择。
2.学生个体发展独立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信息时代,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拓宽了,加上年龄的特点,他们对多种事物感兴趣并且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班主任如果还仅仅固守原有的一点知识,不拓宽知识面,任由学生自流,不加以引导,则师生之间的契合点将大大减少,教育的针对性也会大大减弱,与学生间的代沟会逐渐扩大。班级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人格的完善,这也就是要求形成学生独立的精神本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自我精神和健全人格。同时,要给每个学生独立选择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业余时间的权利,让他们的个性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所以,班主任应以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胸怀,平等地对待学生,用真诚换取真诚,用宽容换取宽容,铸就生命间自由交往的桥梁。实践表明,只有在人本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创设自由、向上的管理气氛,才能使学生个性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健全的发展。
3.教育方式差别化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善待每个学生,善待“另类”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符合自己主体个性规律的全面协调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不足。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班主任要因材施“管”、因材施“教”,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不能忽视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和个性特点,不可因其某些缺点而将他们全盘否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根据差别原则,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应明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特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教育者手中的奇迹。
4.师生交流平台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随着班主任角色的逐渐转变,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独断专制转为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今天的学生不仅希望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而且也希望与老师共同探讨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政治和社会问题,交流方式也不仅仅是面谈,短信、QQ、泡泡也是学生与教师常用的交流方式,他们希望老师更像朋友、同伴,他们喜欢富有童心的老师,不希望老师“正襟危坐”、古板陈腐、不苟言笑,更不喜欢接受教师那种居高临下的开导和耳提面命式的管教。④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有的已经超越其心理年龄而趋于成人化,他们谈论明星生活隐私,追星、模仿,问老师两性之间的交往和爱情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一位班主任,发觉本班一个学生有早恋迹象以后,暗中找到了这个学生的QQ号,用学生不熟悉的用户名与之有针对性地聊天,消除了学生的心理疑惑,使学生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巧妙地达到了教育目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榜样和人生导师。教师要学会借助不同载体合理解决学生问题,拨开学生心中的迷雾,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教育空间开放化
随着师生交往的多元化,学校育人空间也需相应地拓展。学校教育要注重开放的教育方式,因此,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班主任要灵活运用开放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要把教育工作从班级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在社会日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组成部分的时代,学校德育已无法回避德育环境中对其不利的那一部分因素,无法堵塞学生在校外接触这些因素的途径。市场经济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最终要靠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个体自己作出选择。因此,班级、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家庭与社会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规范,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注释
①鲁杰:《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385页
②刘福国主编:《班主任工作概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③翟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④顾见广:《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四个新特点》,《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第60-61页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
(责任编辑 王永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