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赏识教育的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菊芳
把赏识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来追求,绍兴文理学院附中已在这条路上探索了整整五年。从概念的提出到内涵的理解,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描画出了师生对赏识教育的认同过程;从氛围的营造到环境的设计,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到赏识教育校园文化的成型,进而形成完整的赏识教育办学思想,勾勒出了学校在赏识教育实践中鲜明而独特的轨迹。五年来,“附中人”以自己执着的追求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想,尽管艰辛但从未放弃,而学校的发展和家长、社会对学校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也证明了赏识教育在绍兴文理学院附中是成功的。
但是,任何成功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期而言的,面对赏识教育带给绍兴文理学院附中的可喜变化,我们在欣慰之余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赏识教育不能止步不前,我们对它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再谋发展,如何让赏识教育不断走向深入,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不朽的灵魂?
一、无定法,态度决定一切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各种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因之形成的各种教育模式、方法。应该说,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它的提出到取得结果,必须经过实践,而实践必然要借助于方法。赏识教育在我校的实践也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五年来,我们创设了多种平台,在德育、课堂、家庭、社区四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也总结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赏识教育模式与方法,如学生特长培养体系――FSP校本课程、赏识教育进课堂十大策略、赏识教育家长学校、赏识卡制度、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等。也正是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模式,使赏识教育理念化作了师生的行动,成就了学校的特色品牌。但当我们享受赏识教育带来的成功时,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为什么有时我们赏识一个学生,却得不到他的积极回应?到底用什么样的赏识方法才会对所谓的“差生”起作用?
10月21日是我校的校庆纪念日,我们请了赏识教育创始人、著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来校讲学,全体教师与众多家长一起聆听了他的报告,深受启发。我们突然明白了:教育孩子,说到底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原先困扰我们的疑惑一时间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我们想尽办法去赏识他却得不到他的积极回应,更感受不到他的内心?因为我们只把赏识当成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真正的欣赏他!周弘的报告让我们懂得,优点好比是已盛开的花,而缺点就是花苞。迎风怒放的花是美丽的,而花苞若有足够的条件,迟早也会成为花,成为美的化身。这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育者的态度。赏识教育说到底并没有固定的方法,态度就是一切。赏识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如果我们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去爱学生,去欣赏学生,用“花苞理论”去看待他的缺点,并且不放弃,我们就会想出很多能达到他内心深处的办法,最后促成他的“质变”。正如周弘所说的,“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一变问题不见,态度彻底改变,奇迹都会出现”!
二、识误区,辩证看待问题
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在学校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出于对“赏识”一词含义的最基本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在最初对老师们提出赏识教育的要求时,的确更多是侧重于表扬。如要求老师每天表扬20个学生,对学生教育时要多采用表扬形式等。为了让教师都采用赏识语言,我们还在全校师生中征集赏识教育用语,并集中师生智慧编印了《文理学院附中赏识用语手册》一书。随着赏识教育在我校的不断深化,我们认识到赏识不等同于表扬,并不是表扬越多越好,要把握好“度”;同样赏识也并不排斥批评,赏识的概念里应该有“批评”的因子,只不过这种批评应更多地注意艺术性。因为赏识是赏识者真诚的认可与赞赏,只有发自内心的欣赏一个人,才会对他的优点予以真心的赞赏,对他的缺点予以真心的规劝,而这种劝导或批评是以赏识为前提的。如果我们把赏识与批评对立起来,以为赏识就不能有批评,那么许多赏识将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赏识只能引起被赏识者的反感。
在对赏识教育内涵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关系问题。赏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肯定,是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决不是要给学生制造一个温室。所以赏识学生时不能脱离实际、不着边际,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社会是多元而复杂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困难和不如意,如果我们不将真实的困难和挫折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一旦脱离了赏识教育的环境,就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出现“赏识环境依赖症”,从而使赏识教育功亏一篑。所以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是赏识教育实践中要把握好的重要方面。
三、善待己,乐业成为源泉
作为赏识教育最主要的实践群体,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赏识教育理念得以在学生、家长中扎根,并且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这也是绍兴文理学院附中这几年来赏识教育能够成功的重要经验。所以教师对赏识教育理念要有认同感,对其内涵的理解一定要深,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热爱一定要强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像一座灯塔,成为光和热的发散源和集聚点,使赏识教育永远成为学校的灵魂、学生的阳光。
不过,当我们的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付出满腔的爱心来从事这份工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学生时,我们的社会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心、爱护、支持却显得有点苍白,在要求他们为人师表、不断奉献的同时,往往忘记了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普通人,他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肯定。这也许是当前许多教师身心疲惫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些,教师们该怎么办?我认为心态很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事情的结果怎样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自己对事情所持的态度。赏识也一样,别人能赏识、肯定我们最好,如暂时还不能,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社会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高,不正说明社会关注教育、关注教师,不正体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吗?所以,要善待自己,赏识自己,赏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赏识成为自己生命中的阳光,也才更有信心将赏识教育进行到底。
其实,我们的工作不是只有让人倍感压力、身心疲惫的一面,也有比其它工作创造更多快乐的地方:学生遇见你,向你行礼并问声“老师好”时,你不快乐?教师节,毕业了的学生成群结队地来看你时,你不快乐?家长给你发短信表达对你的由衷感谢时,你不快乐?对别人而言,赏识是一种态度;对自己而言,赏识是一种心态。赏识者只有赏识自己、善待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赏识的真谛;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赏识有不竭的源泉,才能更容易赏识别人。
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以包容和赏识的心态去面对它,以快乐和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它。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附中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