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曲协奏,精彩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延

  阅读是一种相互的吸引,那是心灵的吸引,精神的相遇。我们教师和学生携手前行,走在阅读的大道上,走进阅读的金色大厅。应该演绎出一首首美妙的心灵乐曲,连绵而成精彩的阅读三部曲。
  
  一、小夜曲的吸引――巧妙钓鱼,发动阅读
  
  当老师发现了一本好书时,怎么引导孩子们也去亲近它呢?
  在心底里,我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引导孩子读书,就好比钓鱼,你得准备些香饵去诱一诱。当饵的芳香吸引住了鱼儿。那么钓上鱼就不成问题。找那些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最能打动童心的内容做诱饵。记得教四年级时,我发现了一本好书――《草房子》。我知道,如果要求大家去读。孩子们肯定遵命。但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于是,我便使用了“钓鱼法”。我从书中找了几个特别能打动孩子的段落,一个一个摘抄给孩子们,跟他们一起诵读,诵读出其中的精彩,诵读出其中的趣味。我记得当时摘抄的第一个片段就是关于秃鹤的一段文字:“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孩子们读着这些文字,特别来劲:很多同学都有想去秃头上摩挲一下的冲动,还有想做秃鹤同学的强烈愿望呢!接着,我又摘抄了其他有趣的片段。渐渐地,孩子们被这些新奇的人和事吸引住了。我发现孩子们手上也有《草房子》了。
  所以,我认为让孩子们亲近一本好书,老师可以把这本书的特性有意识地展露给孩子们,像演奏小夜曲那样满怀期待,情真意切,最终会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从而被吸引。
  
  二、奏鸣曲的应和――开办贴吧,分享阅读
  
  书开始读了,怎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呢?
  有的老师可能会亲自带孩子们去细细品悟,这当然好。而我的做法是让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流。我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那就是教室后墙上的瓷砖,一人一块(贴上姓名)。大家可以把看书过程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语句、问题贴上瓷砖,寻求答案;也可以把书中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语句附上理由推荐给大家,找到趣味相投者;还可以把读了某部分内容后的感悟贴出来,引起共鸣;更可以把自己想对书中某人物说的话贴出来,通过空气送出去……孩子们生性好新鲜喜热闹,大家一下子便忙开了:看书,写东西。张贴。下课的时候,大家便趴在后面墙壁上看,你看我的,我看他的,后墙壁俨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哪个孩子的观点特别精彩,我会在晨会课结束前两分钟念一念;哪个孩子做得比较积极,我则在午休课上夸一夸;每两个星期,我利用一点时间,对交流情况作一个小结。让孩子们说说:哪个人看书看得比较专业?哪个人看书特别认真?哪个人看书也很努力?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感受是不同的,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感受谱写不同的乐章,组成奏鸣曲,在立体的层面上享受彼此阅读后的见解和感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三、进行曲的奋进――一网打尽。持续阅读
  
  一本书读完了,后面的阅读该怎么进行下去呢?
  我个人认为。孩子们刚刚习惯于某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态势下。此时最好的行动就是推荐这个作家的其他相关作品继续阅读。一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读起来会相当顺畅;二是大量语言风格相同的作品冲击过去,孩子们对这特有的语言风格由熟悉变为深入人心,渐渐地,这种语言风格会影响孩子们的说话、写作。记得四、五年级时,我们阅读了曹文轩的系列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他细腻的笔触,纯美的描述,影响了我们班许多孩子。张强同学曾这么描述他的汉堡:金黄的面包散发着太阳的芬芳,上面密密麻麻的芝麻如白碎玉般星罗棋布。汉堡里面的菜叶探出身来,像花边一样铺展开来。那菜叶有劲儿地曲折着,像薄薄的翡翠,仿佛轻轻一碰,它就会碎掉似的……从这些文字里,我们似乎多少能嗅到些曹先生的气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我认为这正是阅读的最佳效果。而等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调调口味,指导学生读读别人的作品,新鲜的语言风格在这种情况下更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于是,新一轮的阅读便又会开始。
  由“点”到“面”再到“点”,这样的阅读,以其或明快或舒缓的节奏,跳跃在孩子们的阅读征途中。踏着不停歇的步伐,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鼓舞孩子们的不懈意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1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