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主题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伟祥

  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策略,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实践教学中知情统一;如何着眼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发展潜力,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层次水平的学生,施以一定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主动的发展,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情境策略
  1.媒体显情境
  多媒体信息是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由于视频、声音、动画、图像等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比较大,所以学生对这类的资源比较感兴趣。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引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创设欲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话、酝酿等一系列从感官到内心的活动,不由自主地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我爱我家的情怀。
  2.游戏创情境
  小学生喜欢玩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信息技术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一些益智游戏,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而且有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抓住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课中比较枯燥的课程融于游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3.生活触情境
  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在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着落点,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学信息”中体验“生活信息”,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舞台。
  4.悬念引探究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悬念产生使人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态,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通过设置实验来形成悬念,则更具有新奇可信的特点。
  在教学《新年联欢海报》时,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图片插入到文档时,教师有向学生提出:如何才能使插入的图片任意移动?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灵动地启用了协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育法。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尝试进行海报的制作。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老师不是做包办者,而是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协作策略
  1.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增强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
  2.竞争策略
  合作学习活动难以持久,刚开始小组活动时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合作得津津有味,但过一阵子,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思想松懈下来,活动难以持续。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给学生比一比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好办法。看谁(或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讨论策略
  当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能达到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当大部分学生争着说,抢着说,而指名回答只能符合个别学生的心愿时,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能满足全体学生的想说的愿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色策略
  角色活动就是利用角色效应,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和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所形成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角色活动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
  评价策略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在主题式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随机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评价过程中,把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是否愉快、能否与他人合作作为评价的重点,能调动多种评价主体,教师、学习小组、同伴和学生本人,全体参与评价活动。评价时,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勇敢地赞美自己,真诚地欣赏他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