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网”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金菊

  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将网络为标志的当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的融合。我发现:利用网络抓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这一主阵地,放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两头――课前准备,课外延伸。将网络教学有机地渗透在这三个环节中,使语文阅读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串联在一起,洞开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网”开一面的课前准备:百花齐放的盛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整体的阅读时,教者通常让学生通过泛读去初知课文大意,掌握课文面貌,对课文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在这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文章背景与作者的介绍,字词的教学,泛读的指导,文章插图的观察等。可是,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小学语文课文中所发生的背景及相关情况,对作者的主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生活经历与思想状况都不够熟悉。此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利用计算机网络直接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自由查找与本文知识相关的链接资料,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他们不仅获取了课文概貌等有关感性知识,而且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如《长江之歌》一文,教师为课文设计的专题网站中的专题网页设计有:长江资料篇(文字介绍长江发源及流经区域的概况、长江人物风情短片等链接)、作者篇(作者介绍及歌曲欣赏链接)、长江赞颂篇(古今中外的赞颂长江的文章链接)、课文学习篇(生字词、重点诗句链接)、我赞长江篇(网络BBS),提供连结英特网的百度等搜索引擎。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浏览长江资料篇、作者篇、 长江赞颂篇的网页内容,学生发现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从网站上搜集信息。特别是对课文初读时,对相关内容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留言,使我重新发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课后反馈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有了对诗的充分理解,对诗的朗诵也融合了自己的所体验到的情感。特别在我赞长江篇(BBS)中留下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的发自肺腑的赞叹……
  
  一“网”情深的课堂教学:争奇斗艳的美景
  
  在课堂教学中,新的课程理念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自由地交流与沟通。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分析阅读,通过精读,掌握重点词句,分清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分析文章写法,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深入地探讨、研究“怎样写”。于是,教师利用网络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这上面,让学生去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并且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发表意见,对老师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质疑;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到他们真正的观点后并给予他们忠告和建议。
  以《访环保专家方博士》为例,在学生产生了关于“水”的深层的思考后的“一吐为快”需要被激发起来后,让他们通过键盘开始把义愤、忧虑与思考这种内化的情感语言写到BBS留言版上。教师要求他们把自己写好并已修改好的文字,利用网络的点播功能把这些作品上传到每台电脑上,并且可以用笔名,由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由于是在网上交流并且用的又是化名,同学们都比较放得开,连平时最腼腆的学生也可以做到自由畅谈。网络拉近了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网”无前的课外延伸:锦上添花的愿景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中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知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必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二、三学段明确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阅读,而且规定了相应的阅读总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常广阔的阅读空间,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典故……其内容包罗万象。还可以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给学生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提高。加上互联网高效快速的检索方式,使网络成为课外阅读的天然优质平台。拓展网络阅读空间,已成为拓展课外阅读空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课外的阅读指导中,教师确定主题,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查找,对资料进行加工、筛选,提取其精华,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