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华
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分层次教学)法就是把班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组合为一个教学单位,教师依据各层次的学习能力,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通过“情境导向,分层定标”──“分层练习,探讨生疑”──“集体回授,异步释疑”──“分层评价,齐头并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由于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和内容不同、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存在显著差异。“分层教学”本身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必要的。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集中体现在设计理念上,要求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需要实行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课具有的开放性、课程内容体系的非线性、工具性和应用性以及信息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给实施分层教学的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2)网络学习环境给分层教学提供了条件:
在网络社会,学生的学习模式正由传统的识记型学习模式转变为网络社会中的资源型的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可分为个体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两种不同的类型。
1.个体学习模式
网络的WEB系统将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以丰富的形式(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完美地予以展示。学生只需轻松按动鼠标,就可以从网站上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系统和即时通讯软件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进行教学沟通等。
2.合作学习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利用网站资源去寻找论据、充实论点,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在网络教学中,个体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模式经常相互结合。
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式学习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的学习,后者与前者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下面几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应遵循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的思路。
首先,应将学生进行分类,将少数具有较好基础与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A类,把毫无基础且学习速度明显较慢的学生组成C类,大多数学生编入B类。
其次,教学目标分层,让每位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所谓目标分层,就是要承认学生所存在的差异,将原来统的过死的划一性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根据学生分层,我们大致分为3层: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对A层学生,教学目标是拔尖,加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要实现发展性目标;对C层学生,目的是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即达到基础性目标;对大多数的B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在完成基础性目标之上努力实现提高性目标。
第三,资源充足,施教分层。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师的角色已由课堂的讲授者这一显性角色慢慢转变为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设计者这一隐性角色。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设计适当的教学辅助资料利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将基础知识、扩展知识分栏展示在学习网站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参与进来。对A类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上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个体学习,充分发挥A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对B类的同学,可采用自学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个体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对C类的学生,采用知识讲解、实例演示的方法,以形象化、浅释化的方式将知识一点一滴地渗入学生的脑中。教学时对各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释疑以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对A类和C类的学生主要以个别释疑为主。
最后,分层评价,促进进步。
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评价不能是单一标准地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坚持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采取动态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以鼓励为主,对有进步、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