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 稳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认识社会、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强弱正是文学系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近年来的升学考试把课外阅读能力的考察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每次测验,学生们最发愁而且丢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多数学生都非常羡慕阅读能力强、得分高的几个学生,觉得自己尽了力,可就是成绩和能力都提高不快。我觉得问题就出在阅读方法的使用上。
  心理学上调控情绪有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就尝试着将这一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让每一位学生懂得“以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道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生活阅历不算丰富,对多数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深,再加上文中所涉及的背景离他们较远,所以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既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态条件准备。
  例如:在讲解“木笛”这一阅读文章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木笛,不了解民族音乐,以及朱丹维和挚爱民族音乐,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帮助。
  (1)搜集各种民族器乐的图片,利用多种媒体展示,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2)将几首非常优美的民族乐曲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如课前反复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烘托了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下子将学生们带进了文章独有的氛围,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通过观看和欣赏,再加上对文章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深刻理解文章语文中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学会换位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必须明确地提出,语文阅读中的“换位”能有任何限制,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其中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的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意图,甚至通过文章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在研读“木笛”一文时,我就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文章的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也是作者倾注情感的对象,所以首先要学会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在完成文后习题,补写主人公的一句话时,我就反复提示学生:你就是主人公朱丹,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一天,要你演奏表演欢乐的乐曲,你会怎样做?结果具体语境,你究竟会说什么?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把握主人公的情感,答出切合题意的答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学会与环境换位
  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说作品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都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文中在记叙完朱丹因拒绝表演欢乐曲木而结束考试后,用许多笔墨描写了雪景这在文中有何作用呢?通过想象和引导,学生们明白了这与主人公的心情紧密相连,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所在,并弄清了作者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何在,更加深刻的理会了文章的主旨。
  3、学会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像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真正读懂了文章。“木笛”一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容套种取出木笛,我就提问学生们,假如你是作者,你为何两次用“小心谨慎地”这个词语,意图何在?让学生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最后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意图是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文章研读得非常顺畅,把握住了主题,读懂了主人公,明白了文章主旨,让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阅读文章的诀窍。
  通过这样反复的演练,学生们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真正懂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深刻内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