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树志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良好班风乃至良好校风的形成。在学校内部,班主任是最基层的组织者和教育者,而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将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观及其教育水平。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本人在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去对学生实施教育,方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变成了只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心中感受到社会排斥;有时会自暴自弃、消极悲观、不思进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要以真挚去激发学生的真情,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说、去学尤其是在说理教育时,教师要有激情,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载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的愉悦和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苏霍姆林斯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爱护和关怀中,学会怎样去关心人,去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当然,在用爱去感染学生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第一,爱全体与爱少数。在众多的学生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人生经历,气质类型不同,使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沉默寡言、孤僻离群;或者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或者自悲自傲,纪律松懈,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与一般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热爱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与这少数学生的接触,经常谈心,逐个家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忧虑;弄清他们的长处与不足;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向往;从感情上去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向他们传递温暖,从而建立起巩固的感情,取得良好的“疗效”。例如:我在一九九七年担任四班班主任时,郭之煌同学因父母离异,长期与外祖母一起生活,性情孤僻,学习成绩一般。我通过多次的接触谈心,启发引导班里的同学接近他,学习生活上帮助他,终于使他转变成为一名好学生。
第二,家访与告状。家访可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又是与学生感情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面对家访,表现好的学生热情欢迎,期待着老师到家中去讲好话,得到表扬。稍差一些的学生则忧心忡忡,情绪比较紧张,生怕老师到家里“告状”,甚至担心皮肉之苦。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在家访时(特别是访问差生)要做到与家长谈话不回避学生。分析情况力求全面,有喜绝不漏报,有忧诚恳指出,并当场与家长、学生一起研究改进办法。这样,家长不易冒火,学生打消顾虑,并不因家访而受皮肉之苦,撤消了心中的警戒线,敢于接近老师。感情得以沟通,为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搞好班主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良师与益友。师道尊严固然重要。但是,师生之间的“鸿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障碍。应建立平等、真挚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敬而远之的班主任,而是一个情绪稳定,做事庄重,让他们觉得可靠并值得信任的人。班主任不应是简单的命令者,而应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影响要尽可能减少,而多用自己的为人去指导和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方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凭借这种以理服人,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不迫于某种压力去做某些事情,而是在了解这些事情的必要性之后继而转化成自觉的行为,方能长久,有效地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能保持“恒温”乃至“升温”。
第四,信任与放任。要使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在学生身上发生影响,要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师生心理必须相容,必须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相互信任和理解。师生心理相容了就有了情感的沟通。要使师生心理相容,相互信任但不放任,教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广泛地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注意学生表现及变化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启发、引导、教育;再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创造各种条件,点燃学生希望之火,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者要注意运用自己的真挚感情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扉,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窝,扬长避短,方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4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