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安生
美国作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乐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变革。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思考疑问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指导自主探究方法
化学知识与社会和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人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实践活动正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深化自主探究层面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质疑问难,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要做适当的评价。
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先学习了电离再学习水解,在介绍电离时我们知道多元弱酸在电离时是分步的即弱酸的酸根还能电离,同样在讲到水解时我们知道多元弱酸的酸根还能水解,我就举出了常见的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 NaHS NaHSO3,让他们分组讨论是水解程度大还是电离程度大、水解和电离程度的大小可以由什么确定,最后将各组讨论结果汇总并让各组解释讨论结果。我最后将各组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给出最终结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及在讨论中充分的发言权,并能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引向深入。这样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四、加强实验指导,延伸自主探究的广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是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做酸碱中和滴定时(用稀盐酸滴定含酚酞的NaOH溶液)时,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实验组所用稀盐酸体积各有不同,由此质疑:哪些组酸碱完全中和滴定呢?各组得到的溶液成分是否完全相同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误差分析。提出问题:(教师操作)向一个小烧杯中先加入10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已滴有1滴~2滴酚酞试液),又加入10mL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此时溶液由红色变成了元色。问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是什么?学生讨论提出了假设:(1)酸碱完全反应:NaCl;(2)可能酸过量:NaCl、HCl;(3)有微量的碱过量不足以使酚酞变红:NaCl、NaOH;(4)试验操作中造成的误差。学生自行设计方案:①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②测溶液的酸碱性;③可能出现的误差。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最后讨论:为完成酸碱中和的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对实验在操作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酚酞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样将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化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延伸,让学生在知识“消费”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总之,自主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究、思索的方法。这种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始终。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创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