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童话教学中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一课的教学,深入探讨小学课文中对童话故事的品读。随着新课改的普及,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利用多种方式的品读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实现多元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童话教学;朗读;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19
  一、课文内容解析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内容精彩又给人有益启示的童话。它主要讲述一个自私的巨人不想与大家分享花园,后来小男孩用爱融化了巨人任性冷酷的心。让他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巨人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细细品读课文,发现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巨人心头,孩子们远离巨人时,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孩子们亲近他时,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
   二、童话故事诠释
   童话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一个令人神往又充满奇异色彩的世界,它往往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以生命,通过丰富的幻想、夸张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课本中编排了一些童话,从《丑小鸭》到《巨人的花园》再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童话让我们拥有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自己更好的生活愿望。这正好契合了小学语文课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而文本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构成文本要素有三:语言形式、情感价值、思想脉络。笔者日前听了X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从教学设计看,该教师在教材的取舍和内容的呈现上都紧紧抓住了该文本儿童化的语言特质。以一条较为明晰而简洁的教学路线:寻——说——听——悟——写。意图从追寻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景色的对比,巨人砌墙和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为出发点,穿越语言的密林让学生的情感在故事里得到浸润。可以说教师的文体意识和文本意识都是非常强烈的,以语文的语言为抓手走向情感和思想。同时从课堂教学实际看,教师也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人朗读、二人合作演读、分角色脚本式朗读)试图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充分感受花园的变化。教师本身也很激情、投入,在整堂课例中,教师意在以语文的形式帮助学生创造人内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
   三、思考而引发的共鸣
   问题设计和课堂呈现的细节让我们总感觉课堂少了些什么,究其原因,是缺孩子的声音。真正发自孩子内心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孩子缺失的是静静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些东西的缺失与教师的关注点有关。平时教师备课上课更多的是关注文本,关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关注课堂的流畅等,关注这些原本无可厚非,但一切应该以学生为教学起点。因此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1. 从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培养自学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深入,传统的师生关系黯然转身,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课堂教学应将视角更多地转向学生,转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质,要唤起课堂的主角——学生的觉醒。
   类似《巨人的花园》这样的文本,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真正要从中得到什么?这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依学生依文本来量身定制顺势而为。
   首先,要了解学生相关的认知背景,还要调动学生的认知背景。在小学四年的学习中,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大量童话故事,而四年级这个童话单元是他们的童话大餐,对于童话是借助夸张和想象来叙事已是耳熟能详了。此时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找出最能激发他们未知的和具有挑战性的东西。
   其次,深入浅出,关注言语的着眼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针对儿童化语言的文本特点,可以让学生寻找这篇童话与以往看过的童话故事在语言上的不同。让学生关注童话是怎么说的而不仅仅停留在童话说了什么。很显然学生会关注到语言的特点,自然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说。这样的设计也是让学生在语言上走个来回,但是思维的落点和层次不同了。
   2.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实现创新学习的多元互动
   (1)童话故事往往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优美,情节夸张有致,契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揣摩,才可以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透过语言抵达精神,才能使童话教学真正发挥对真善美的喚起功能。
   (2)童话可以作为读写结合极佳的载体。记得案例中,一位教师在《巨人的花园》读写练习的最后设计是化童话为诗歌,因为读写之间找不到结合点,所以学生不可能有很大的能力提升空间。那么《巨人的花园》如何设计才能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呢?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好一定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或者引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的播放,再现课文情景,刺激学生的视觉感,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接着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后以演一演这种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体会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课堂上,这样就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小学 843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