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国剑
人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及内在动力的关键。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史料法。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
2.故事法。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境,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
3.创设问题情境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三、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除了改进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各类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比较抽象的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学生则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所以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和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以适应其不同的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
四、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内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数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具有两极性,即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沉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消极作用。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有赖于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数学”、 “快乐数学”的最佳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