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小卫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关键词] 朗读 感悟 理解 范读 兴趣
一、强调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强调重点词句,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引起情感共鸣,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来;也是给学生的盲目思维指引方向,使其散乱的思维聚光,实现“一点带面、一叶知秋”的目的。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军神》一文时,是这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的――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在读时首先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练习读)
师:谁来读?(指名读)
师:我们注意到,这位同学读得很投入,已经将自己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读出来了, 真不错!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刘伯承的感情?(一生读,读得富有感情)
师:他不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能以情动人。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刘伯承的感情,自由地大声读读这一自然段。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他们才会把朗读看作自己的“需要”,才能读的投入、读的快乐,也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母语的营养。如:在教学第五册《石榴》一课,在指导读“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个重点句时,在初读中要指导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尤其是易错的地方如“绿”、“越”的字音,并做到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句段分明,停顿恰当;在精读时要“流利朗读”,具体做到语气流畅、语速恰当,能对作品的基调把握准确,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段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指导朗读,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结构复杂或学生难懂的片断,教师可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并指导和训练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一次多看几个字,避免读破词、读破句为理解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出示相关的提示问题,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诱发想象、领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读或闭目听教师吟诵。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的方法朗读。
三、教师范读,提高朗读水平
什么是范读呢?顾名思义,就是指示范性的朗读。教师成功的朗读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自身的示范性朗读。有时教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的语言、态度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会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老师产生共鸣。
四、在指导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好的朗读方法外,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首先,平时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风气,提倡多读课文。无论是学生默读或诵读,都要抓两点:一是读要讲究认真,一丝不苟,每字、每句都要把音读准、读顺;二是读书时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其次,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每节课有计划地进行五分钟说话训练等。教师要从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各方面注意随时随地严格要求学生,训练和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除了教材上规定的之外,诸如复述课文、复述故事、读讲故事等。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写文章也就容易写通顺了。再次,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朗读比赛等,都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新沂市小湖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