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布
【摘 要】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社会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班主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总是试图使学生的理想价值、行为表现与自己所期望的保持一致,而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有自己的主体特征,下面针对小学班主任工作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72-01
一 班主任角色的建树
班级是教育组织形式的基本组成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
1.班主任应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
班主任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对学生来说,老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材。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并能适时地将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经验组织起来,运用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交互式沟通中,教师应善于提问、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高效的教学技巧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有信任感,觉得教师所授的内容是正确的,是值得信赖的。久而久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地位就会日渐巩固,使学生愿意以合作的态度来与教师配合。
2.塑造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信息的交换过程,还是师生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是通过自己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创设舒适、宽松而有动力的交流氛围,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教师人格的体现,教师的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心理影响,其人格往往是他所领导的班集体的核心,具有一种学习、管理、教育的力量。
二 提高师生相互交流的有效性
师生交流是借助一定的信息中介完成的,教师所提供信息的可靠度直接制约着学生态度纠正的有效性。
1.适度的期望值
每一所学校都要求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疏导。在思想教育中,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计划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受学生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现有的思想状况不可能达到学校要求的目标,离实现目标相差甚远。理论上,班主任工作应使学生的实际目标达到或接近于学校和应然要求,但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心理学中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动机强度与目标价值、目标的可能性成正比,如若目标价值较高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动力强度也不会过高。因此,为帮助学生达到积极、有正向价值的学习效果,处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内的目标期望值才是最为理想的。
2.单方面或双方面论证
辩证地看,任何事物对人的影响都有正、反两重性。小学生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个体,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理性的判断来甄别客观事物。正面引导学生对待社会主流“真、善、美”的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亲近感,端正他们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主动维护社会利益的自觉性。但过度、过滥的正面宣传会降低学生面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抵抗力。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让青少年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社会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
三 掌握学生的既有信息
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离不开对具体学生情况的了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取得教育管理的实效。
了解小学生的原有态度。态度这种隐性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学生身上,主要以行为、公开承诺或行为倾向性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种情况,说明以行为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已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第二、第三种情况说明与学生的个人态度相接近,并能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班主任工作难易程度的不同,随着态度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固化,班主任所要付出的劳动量就越多。
四 创设积极向上的情境,改变学生的态度
建构主义认为,信息的交流和学生的意义建构处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完成,因此态度转变中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
1.批评的信息量不要太多
改变学生的态度应注意方式,对学生肯定和否定的内容应注意呈现顺序。“阿龙森效应”揭示个人在接受呈现信息时,先出现的信息过一段时间后在其心目中产生影响的有效性呈下降趋势,而新吸收信息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个人更愿意接受后面的信息,呈现出“近因效应”。因此,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应先呈现其不足之处,然后再加以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满意的心境中接受班主任善意的批评。
2.选择适宜的环境
办公桌是权威的象征,它往往是衬托班主任威严的道具,如若在办公室里找学生谈话,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拘束感,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甚远,在这样的情境中工作绩效不会太高。相反,在校园中,边散步边跟学生谈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则会显得较为平和,容易形成一种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易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诲。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实学生态度改变的责任事实上是促使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上述提到的几种改变学生态度的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对提高工作成效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