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敬国

  【摘 要】新课改理念要求还教育以本来的面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实行探究性学习。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 角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82-01
  
  一 由“权威者”向“平等者”转变
  我们应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也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 由“引力”向“动力”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四 由“工程师”向“教练员”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仅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更应成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因此,教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五 由“信息源”向“信息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六 由“一桶水”向“一条河”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过去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七 由“设问者”向“释疑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再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都会面临学生的挑战,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应转变为“应战者”和“释疑者”。
  八 由“春蚕”“蜡烛”向“常青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地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并在做出贡献的同时,滋养自己,而不是在照亮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九 由“统治者”向“主裁判”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不能避免令人“惧怕”。教师应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评委”,在激烈的争论中做“主裁判”。
  十 由“园丁”向“导游”转变
  辛勤的“园丁”,无疑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惋惜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的。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
  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是同源的。教师不应向园丁那样对不顺眼的“叉枝”随意“修剪”,而应允许学生存在缺点,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充分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决不能给所谓的“另类”学生套上枷锁,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游”。教师应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能使你成为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被冠以“教育家”称号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锦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