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堂的现实失落和应有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顺青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远非那样得心应手。笔者和许多教师一样,在地理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体验过艰辛,收获过欣喜。回眸反思我们主要的误区和失落,思考总结应有的对策和追求,对于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面对编排新颖的教材,失去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对地理知识的量和系统性要求大大降低,而对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却提到重要的位置。新教材的内容变少了,可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板块设置、编排方式都有全新的呈现,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为了打造地理新课堂,教师们可谓费尽心计,不断地变换花样。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产生许多的失落。具体表现在:为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追求面面俱到,结果顾此失彼,使教学缺失主题和重点;为求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讲授、阅读、活动、探究等穿插交错,使教学过程散乱,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总感教科书的内容不完整,教学中补充很多知识点,有的教师甚至把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综合起来讲,这就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改给教师的灵活度是空前的,但很多教师却因此失去了节奏。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得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命题,成为古代朴素整体观最有价值的遗产,至今仍然是现代系统论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想解决好以上问题,把握整体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适当,不宜贪多。对教材内容要做适度的取舍和必要的补充。二是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已有知识,教师可以提供引导材料,充当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三是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以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效果。
二、追求形式上的“时髦”,看似热闹而实际徒有其表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课基础上,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生成等为主导的新课型正在地理课堂全新亮相,成为地理教师热心探索的新领域。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有些地理课堂仅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在创设问题情景时不论青红皂白一律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方式,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新课标精神,而实质上是看似热闹而实际徒有其表的教学;有些很浅显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这种方法往往造成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多数问题讨论肤浅,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有的教师在教材丰富的“阅读”、“知识拓展”等内容以及媒体海量的信息面前,课堂补充的内容过多,最后只好放弃必要的活动和问题探究,课堂教学由于缺乏升华和点题的环节,而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怎样做到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课型是关键,也就是要定好教学方式的主基调。教师在优选课型时,要科学地对比分析哪种课型对这种教学内容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容易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的课型应以实用、易行、高效为原则,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一种主导课型。一节课内在以某种课型为主导的基础上,再依据教学实际吸收和使用其他课型中的教学策略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比如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为主导和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最好是在以讲授为主导、自主学习为主导、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之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涉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使用以自主、合作、问题为主导的课型,涉及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采用探究、体验为主导的课型。
三、强求教育的信息化,打造智能地理课堂成虚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它对于快速准确地提供大量信息,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明确是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而不是相反。美国当代著名教学家欧内斯特・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
不少地理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就是教育现代化,就是课程改革。这样的教学是让多媒体技术牵着鼻子走,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了教学辅助多媒体;有的教师上课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翻看PPT页面,一节课下来,有的地理教师竟然能使用二三十张幻灯片甚至更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导致地理课上不少教者手忙脚乱、听者心慌意乱、看者眼花缭乱,下课收获甚少,所学知识没有落点。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减少,心灵之间交流淡化,生命深处的理性精神会受到抑制而僵化。
关于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安东尼・贝茨有以下观点:不同媒体有不同的专长,焦点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运用何种媒体最合适,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有效媒体。恰当的、合理的教学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使用多媒体教学要以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原则。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许多时候地理课堂“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课堂太闹、情境过多,学生就难以潜心读书、认真感悟。教育“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教学手段没有必要完全排斥传统的粉笔板书模式,尽管课改提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也没有必要所有的教学都使用多媒体。地理课长期倡导的板书、板图和板画,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其局限性,它虽然可以帮助做到课堂预设,但对于鲜活的课堂生成资源却缺乏即时的表现力,而黑板板书却优势明显,生成资源重现力强,可以做到内容的即时增删。
四、教学互动成为“装饰”,难以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体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地理教学要强调过程的学习。所谓强调过程的学习,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设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实现“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地理教师却从只注重结果的极端走向了只注重过程的极端,落入“教案例”、“教问题”、“教资料”的藩篱,探究和合作往往强化学生对大量琐碎地理知识的掌握,却淡化了学生对分析地理问题一般方法的掌握。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可是,一些教师仅将其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从表面看,似乎符合新课标精神,但从教学实际看,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探究学习。
笔者认为,恰到好处的探究和合作性教学应遵循以下标准:①内容要紧扣课标。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延伸太远,否则课堂的有效性难以保证。②内容应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并略高于其现有水平。充分考虑探究的内容应与学生已有知识存在关联性,但其中必须存在学生未认识的领域。③探究和合作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相对较难和复杂的问题,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帮助下共同完成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2] 夏志芳.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黄雷.当前地理教改下的“时尚”与反思.地理教育,2010(1-2).
[4] 廖书庆.地理黑板板书的重要性.地理教学,2010(1).(见习编辑郭振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