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个性化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月娣

  [摘 要]读书益智,读书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语文课内外阅读活动已经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这固然令人深感欣慰,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初中生的课内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师应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健康阅读;教授阅读方法,使学生成为善读的人。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开展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意义、个性化阅读及分析、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策略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 个性化阅读 教师 对策
  
  一、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1.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扫描。
  (1)什么“轻松”读什么。一些同学热衷于读动画书、脑筋急转弯或者调侃嘻笑一类的休闲书,因为读这类书比较轻松,但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平庸、肤浅的层面上。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经常阅读这些浅层次的休闲书,就无异于在凿一口口没有水的浅井,永远也喝不到甘甜的清泉。
  (2)什么“有用”读什么。一些同学读书的目的很单一,即只为了在作文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种读书好比是小商贩式的零打碎敲,往往只注重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而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所以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有时,甚至可能出现断章取义、生吞活剥的现象,更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3)什么“要考”读什么。一些同学只专心致志地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考满分作文大全》一类的课外书,虽然中学生可以读些同龄人的习作,但不宜为此所囿。课外所读之物的内容最好是不同于中学生平常生活的内容,如历代名人的经典之作。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老是以同龄人的习作为主要课外读物,就很有可能永远停留在“习作”的层次上,无法走向理性、走向成熟。
  2.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缺陷和特点。
  (1)阅读的片面性。大部分学生都被自己的兴趣左右,对文学名著、经典书籍少有问津,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和片面。
  (2)阅读的盲目性。有些学生根本不善于根据个人的文化程度来选择深浅适宜的课外读物,而盲目地奉行“拿来主义”。
  (3)阅读的肤浅性。不少学生在阅读中或只注重情节的猎取,走马观花;或只注重追求阅读的速度,囫囵吞枣。
  (4)阅读的被动性。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的作品,他们往往不求深度,浅尝辄止。
  (5)阅读的功利性。有的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想模仿、套用程式,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往往得不偿失。
  (6)阅读的艰巨性。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诸多因素不能持久,阅读总是时断时续。
  
  二、开展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意义
  
  个性化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俗话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老师们说:“喜欢阅读的孩子也不会变坏。”“提倡和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科学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对于疏理名著的中学生来说,有如为其知识结构的骨骼补钙,有助成长。”著名散文作家王英琦认为,阅读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雨露能让原野布满鲜花绿树,阅读能提高青少年的品德、人格、人文素质,美化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全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明确指出“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举一反三,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加强阅读训练,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延伸,从而突破语文教材的狭窄天地,突破传统的语文训练模式,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全面积累和发展,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个性化阅读分析
  
  1.个性化阅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指的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认知文本信息的目的,同时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的那样,不同的学生看同一个文本,由于视角不一样,认识水平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2.个性化阅读的分析。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话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取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有了个性,语文阅读才会充满活力与精彩。语文阅读又是一种生命教育,一种爱心教育,一种感恩教育,一种尊重教育以及一种和谐教育。这些复杂又实际的教育的实现,往往都离不开阅读。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才能真正了解阅读体系、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认识。
  
  四、开展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策略
  
  1.延伸拓展文本,品教材资源风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选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联系现实社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为个性化的语文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往往可以从文本中找到个性化语文阅读活动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借用、模仿、延伸、扩展为契机,使心智技能、语言技能的锤炼因范本可资借鉴而效益倍增。教材中表现的精彩生活和精湛的表现形式一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就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感悟和无法重复的生命体验,品尝到文本的无尽风味。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上《信客》一文后,教师策划了一次“我知道你为了谁”的个性化语文阅读讨论,来表达对信客的敬意。全班同学分为八组,由学生自己确定大主题引导下的内容主题和讨论形式。经过组合、讨论,各个小组确立了主题,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了谁”、“心有他人天地宽”、“言必行,行必果”等主题,然后,又确定了演讲、小品表演、歌词改唱、辩论、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示时,演讲的同学搜集了大量论证资料,如“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故事,“六尺巷”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等,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信”的重要性;演唱组则改写了歌词《为了谁》:“信物背在肩头,病痛缠绕全身,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同乡父老,为了心心相通应。无怨无悔为人恪尽职守,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任劳怨。你是谁?为了谁?辛酸苦辣你全尝尽;你是谁?为了谁?宽容厚道无私讲诚信。谁最美?谁最累?我的英雄,我的榜样,我心中的丰碑。”……每组同学的活动都各尽其妙,使大家对信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信义”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个活动充分地利用了教材,并成功地尝试了“从课本一路走来”,拓展文本型个性化语文阅读学习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深度和广度。

  如果说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肯定一切学生的想法才叫“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的话,那么,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学生的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是不能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发展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一共出现了六个小孩子,除了“我”之外的孩子,在对待弱者方面的态度都是值得考虑的,至少是不完全对的(这是对杰利说的)。文中作者没有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评价,结尾总结的时候也没有立足到孩子们的行为上,但并不是说因为作者没有总结,读者就不去思考,不去模仿。随后,笔者班上就发生了类似的事:班上的几个学生约好一起去景点游玩,其中一个学生出来晚了,大家等了几分钟,没见他来,就乘上公交车直奔景点了。后来,迟到的学生到达约定地点,发现其他人都走了,只得悻悻而归。最后,当他去问其他几个学生为什么没有等他时,有一个竟然说:是你迟到了,错在你,凭什么让我们等!我们没有这个义务,课文里不也是这样的吗!”笔者了解了事情原委后,不得不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产生了疑问,也不得不对放任学生的行为感到忧虑。
  可见,个性化也要有一定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能动的、独立的,所以他们必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的学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学生。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其思维发展很快,他们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国家大事和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其自我意识也开始进入初步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萌发和自制力的薄弱。实践证明,众多不良行为在这一段的发生率是最高的,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
  2.巧搭桥梁,引进课外阅读。笔者在美国的一堂阅读教学实录课中收获了一些启示,现提出与大家分享。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教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为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教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教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教师:如果在午夜l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教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被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教师:(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教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教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教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能成功地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教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并认识和爱上她了。
  教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教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教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教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教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这是美国一个普通小学的教室里开展的阅读课,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们一起品读,一起畅谈,一起追问,一起寻觅……教师引领孩子们深入洞察文本,孩子们颔首深思,时而畅所欲言,时而倾心谛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会使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3.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阅读理解包括很多认知活动,在阅读文章时,使用的认知活动越多,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就会越高。下面几种阅读理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把文章信息与知识背景联系起来。一般来说,文章信息与知识背景和学生的兴趣联系越紧密,他们就越感兴趣,读起来困难就越少。
  (2)对文章信息进行归纳。一篇文章包含了很多信息,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归纳,有限的记忆容量便容纳不了众多的信息,更谈不上深入的理解了。
  (3)对信息进行推理。一篇文章不可能把所想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大部分意义都潜在“冰山”下面,还需要读者去揣摩,去思考。甚至可以这样说,推理活动是参与阅读理解的所有认知活动中最核心的一种。
  (4)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进行自我监控。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进行监控,是成熟读者的标志,即在阅读的同时,多问自己:这部分内容我理解了吗?如果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就需要回过头去进行再次阅读。
  (5)对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和筛选。学生应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判断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如果对文章的所有内容都进行同样程度的加工,反而很难很好地理解课文。

  (6)对文章进行评价。评价活动包括对文章价值的评价、对文章优缺点的评价、对作者写作水平的评价。这是一种高级的阅读活动,仅仅发生在少数学生的身上,但它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阅读教育,往往把阅读的文章提高到完美的程度,只让学生们去理解和学习,这是一种强调接受和学习的教育,压抑了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有很多,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如下习惯: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许多学生反映根本没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如饭后、睡觉前等,都可以读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读后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对于感受较深的作品,还要求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并定期交流,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增加学生实现读写结合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如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或是每次课前让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他最近阅读的一篇作品,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只读书而不作思考就等于吃了饭却不消化,这样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获得,反而会使自己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如延伸性的课外扩展阅读阅读要结合课文深入分析思考,这样就能发现和解决一些新问题。
  (5)指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学生一般是只读不写或者非常怕写,所以懒于动笔。为此,笔者就先跟学生讲清读写结合的好处,后强制其实施,再典型示范,以榜样引路。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并加以妥善引导,同时还要有耐心,使之逐渐形成习惯。
  虽然提高语文阅读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但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语文的阅读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要由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辐射,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使阅读魅力四射,使学生吸收精华荟萃。同时,还要教人雍容儒雅,学会包容有度,要引导学生经阅读的熏陶,趣味盎然,豁达大度,并带领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语文,从而在阅读这片沃土里开垦、播种,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刘翔平.如何帮助阅读障碍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江海居士.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J].语文报,2003,(24).
  [4]余启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