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长虎
【摘要】文言文是古代思想、文化、艺术、科学、历史的载体,它真实地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利用价值。但是因年代久远,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难度很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这中华民族的瑰宝继续传承下去,让学生在“知今”的同时更好地“知古”,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是古代思想、文化、艺术、科学、历史的载体,它真实地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这中华民族的瑰宝继续传承下去,让学生在“知今”的同时更好地“知古”,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但是因年代久远的关系,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难度很大,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是老八股,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不如不学,这些都对文言文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笔者认为,要想搞好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了解文言文开始:
一、弄清文言文的实质,了解其发展演变的历程
学习文言,首先要搞清楚文言其实就是我们祖先的语言。它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古代书面语形式,是古代人用来进行日常交流、记录事情的一种重要工具。
最初的文言,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语言也随之不断丰富,文言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成型的书面语言逐渐与人们的口语之间拉开了距离。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日常用来交流的语言已经比较接近我们今天的语言了,比如,我们看《红楼梦》时并不觉得怎么难懂就是这个原因。“五・四”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文言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由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都与文言存在较大的差别,我们在学习时自然就感觉有难度。
二、正确认识文言的地位
汉代著名学者王充认为,“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拘泥),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即不学好文言文,就等于丢
掉了了解“古”的工具;不了解“古”,我们就成了没有根基的漂泊者。一个民族需要有历史,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有一种民族独有的精神。遗弃了历史,抛弃了文化,就是数典忘祖,我们还有何颜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学好文言文,通过它实现与古人的对话,明白我们肩负的责任。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现代汉语中的377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用字。由此可见,学好文言文是学好现代汉语的基础。而且,文言的言简意丰、讲究的遣词造句、深刻的思想性、出色的论辩艺术和结构特色等都是作文的丰富营养,对中学生而言,它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高中语文课本上文言文所占比重比较大,以苏教版职高教材为例,一至四册每册都安排了两个单元文言文,高考时所占分值也在十五分到二十分之间,而试卷语知部分总共也只有七十到八十分,可见学好文言文对于高考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学好文言文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顺利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基石。
在对文言文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呢?
1.重视诵读,培养语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老师教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教他们“句读”知识,教他们学会断句。然后就每天让学生背诵,慢慢地学会独立赏析文章,我们熟知的所谓“三百千千”就是古代学生的启蒙读本。
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反复诵读,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掌握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但必须坚持两主两辅: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诵读,教师都要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文言句式的特点、语法排列规则、用语习惯等,增强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受能力。
2.抓住重点,掌握要点。从字、词、句式的讲解,到字、词归类,再到名言、名句,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不可大意。字词方面,要对各种实词、虚词进行归类,分析其用法,特别是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总结尤其重要;句式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句式组成的基本规则,特别是要掌握各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都要一一给学生介绍清楚。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现象,如文言文中几乎没有量词,数词可以直接和名词搭配,现代汉语中至今仍保留着其中一些用法,像“一人”等,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必须有数词和量词组成数量词才可以和名词搭配;文言文中,分数的表示法是两个数词直接相连,前者表示分母,后者表示分子,如“五分之一”在文言文中就用“五一”来表示;文言文中,两个相连的句子,前后主语可以不同,但在今天却属偷换主语,被列入病句的范畴。如《赤壁之战》中“权即遣肃行,到夏口”前句主语是孙权,后句主语却是鲁肃,现代汉语中的病句在古代汉语中却是正常的语法现象;“是”的用法也值得一提,在现代汉语中它是判断句的标志,但是在文言文中却常常用作代词,表示“这”的意思。
凡此种种,都是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的内容。教师在授课中要抓住这些要点,逐一解剖,条分缕析,把问题彻底讲透,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有较深入的理解。
3.自主学习,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课前让学生在结合阅读提示、注释的基础上,诵读课文,自主把握大意,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次,课堂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交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或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进行深入挖掘。
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感到满意,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教起来也会觉得很轻松。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4.深入挖掘,适当拓宽。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篇进行深入挖掘,分类归纳汇总,并做适当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一篇文言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本身,要引导学生学会前后勾连,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逐渐建立起“知识树”。比如学习韩愈的《师说》时,不仅要分析文章本身,了解韩愈的生平、创作等,还要联系古文运动、时代背景、“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人物的生平、创作、风格等;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不仅要了解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还要交代元曲相关常识,联系“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其他如古人的称谓、作品命名的方式、干支纪年、月、日的规则、对不同年龄人的说法(如花甲、古稀、耄耋等)等,都要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了解古代文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跟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与古人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学习古人的精神,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
5.多做练习,规范答题。要配合必要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答题的规范性。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走出考场时,满面春风,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实际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解题能力不够,往往不能准确弄清题意,导致答题错误;二是答题不规范,如没有把答案填写在规定的地方、书写潦草、答题未抓住重点等。这些问题都不是靠说教就能解决的,必须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自觉改进。
笔者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了,深感文言文教学的困难。仅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砖,切盼广大同仁不吝赐教,提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以切实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薄弱的现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