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鹏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在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同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将创新机制引入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⒈改革教学大纲,充实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认真钻研各项教材的内在规律,了解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向及有争议未解决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时代性、区域性、实用性,甚至有争议,未解决的内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加强教法改革,突出想象空间。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创造和分享的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主题、思想情感的交换与分享。教师应打破教学中的常规模式,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多一点自由翱翔的机会,使他们“敢想”、“敢问”、“敢做”、“敢说”,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3. 革新练习形式,预留创造空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教学生“会学”的问题。他指出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思考,解放和发展创造力。一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主练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练习的主题,想出更多更好的锻炼方法。这一点很多体育教师身有体会,但容易忽略的,这恰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4. 延伸课外体育,创造实践机会。教师在活动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课后作业的布置应让学生明白它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形式教师可以协助组织并加以指导。课后作业的内容选择应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行性。教师通过体育骨干检查或教师抽查的方法检验学生的锻炼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课后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对每次活动课和课后作业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1.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在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教法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倡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允许并鼓励学生作以前没有作过的动作,安排时间让学生练习自己的创新动作,并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去评价自己创造性的动作。在教学评价上,不要过分注重技评和达标成绩,应重视学生心理、价值观、学习态度、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2.以学生观察角度入手。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与要求,把这些明确交待给学生,才能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经过感知、想象、分析和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3.正确对待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发挥”是一种创新意识的显现,创新意识是对与创造有关的信息及创造活动、方法和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对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只要学生的动作能够围绕教学主题,教师都应投以赞许的目光,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即使动作不合理或犯错,教师也应谨慎运用批评手段,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提前做好环境布置和必要物质准备,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4.提高学生应变能力。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知识技能迁移,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来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去,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及创造性能力。教学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要尽量运用已学过类似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要求学生联想回忆以前所学的内容,并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是知识技能的迁移。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做到为创造性的教学而上好每一堂课。在具体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做到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接收、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尤如一把金钥匙,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让他们在动中学、疑中思、思中创,创新引导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做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毛振明等.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学校体育科学.1996,(07).
3.彭长.体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北京体院学报.1993,(04).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