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读”阅读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冬梅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为了一个目的──掌握“工具”,打好基础
(一)要掌握语文这一基础工具,就要学会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初步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小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工具”,学会了读写的基本技能,才可能为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只有亲历阅读过程,才能学会阅读
学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技能,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发展书面语言能力,发展思维。正如田本娜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所说:“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掌握。”“阅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
二、遵循两条规律──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一)遵循学生阅读过程中主体的认识规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它的结果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并提高认识能力。这个认识过程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就是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主体的实践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才能使其思维完成由具体形象到初步逻辑抽象的转化,才能使学生在无数次领会和掌握的过程中完成智力、心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阶段的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均匀和平稳时期,这使他们心理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是发展思维、智力,培养个性、品德习惯的大好时机。我们要顺应这一发展规律,使学生在领会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本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三、形成三个阶段──读顺、读懂、读会
在总结十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吸取前人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以“读顺、读懂、读会”为阶段目标的阅读课堂结构,以达到使学生最终“会读”的目的。
(一)第一阶段:读顺
“读顺”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准备、了解”阶段。它以充分感知语言文字为特征。基本标准: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要达到把每句话读通顺。中高年级学生则还要调动已有的读段、读篇的基本知识、方法,去了解阅读材料,熟悉所读材料的内容。学习行为: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了解能了解的东西,去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找到新旧知识的冲突处,进入新的学习准备状态。
(二)第二阶段:读懂
“读懂”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归纳”阶段。它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为特征。基本标准:学生读懂阅读材料的内容,懂作者的思想感情,懂文章所传之道,懂得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形象,把感知的东西形象化。经过判断、推理,逐步达到能逻辑抽象的思考过程。获得作者用词造句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思维方式的启发。从这些获得中领悟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法。
(三)第三阶段:读会
“读会”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保持、运用”阶段。以记忆练习为特征。基本标准:学生对重点字词能熟记,会造句。对精彩的重要的段篇能美读。能按要求完成说写任务。能运用新的知识、方法进行新的阅读学习。学习行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吸收,在保持、记忆和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基本掌握。能把获得的阅读知识、方法与以前掌握的加以区别、归类,使读书本领有一个深化过程。
四、做好四点准备──更新备课策略
围绕着如何“教”的备课策略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思想,新的课堂结构,为适应“自主学读”的教学模式,必须更新备课策略。在熟悉大纲要求,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把研究学生学习现状放在第一位,要做好如下四点准备:
(一)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
这是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获得”什么。它不是笼统的“学习本课生字词”或“理解文章内容”之类的叙述。它的表述必须明确这节课学习应认清哪些字的形,了解哪些词的义;或是了解文章所写的什么事什么物;或是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讲清某件事;或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个物……教师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就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任务。这些具体的要求是从教参上找不到的,必须下功夫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研究教材。
(二)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就要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要与学生个别交谈。分析学生中有多少人具备完成这项学习任务的基础,还有哪些人存在什么困难等等。
(三)确定指导方法及步骤
这是指在明确学生学习任务,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之后,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指导步骤。
(四)检测学习结果
这是指对“读顺、读懂、读会”各个阶段中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矫正、补充。主要采取随意抽查的方式,或提问,或点名测读,或问卷,或交谈。检测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情况,以便调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