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程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素香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数学教学活动,主动地习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改变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发扬教学民主,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发表与教师不一致的看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每次在解决一个问题以后总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交流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每次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或教师讲解问题之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考虑。对有些问题留给学生在课下探究,并在课上作适当点拨引导,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增加思维的广阔性。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建议,长期的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是保障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在课堂提问时,许多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教师心目中已经有的答案,也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明显错误的,但这是学生“主动思维的结果”,教师应该真诚地倾听完学生的看法,并引导学生换角度分析一下。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那些正确的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从而树立他们主动学习的自信心。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在课堂上不一定是教师影响学生,很多的方面是学生影响教师。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是师生在共同理解教学内容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学习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思维,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呈现。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以知识的代表、学问的化身自居,给学生许多硬性的约束,甚至采取管、卡、压、训等方法,忽视课堂上的开放学习,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刻板、僵化、压抑。因此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问的被动获得者,根本抹杀了学生主体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学生在反复操练中能基本掌握课本上相关知识,却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学生的能力也就普遍低下了。因此,就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教师帮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数学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建立激励的评价机制
  
  数学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做出评判,同时也是学生改善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教师如果能够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个性特点,在互相理解及时沟通的基础上,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鼓励成功、鼓舞信心,有利于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从已有成功中获得激励,激发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积极主动的反思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激励的评价机制要求教师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要坚持正面观察,多肯定、表扬、鼓励,尽量做到不批评、不指责,从而增强主体参与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地争取不断成功。这是主体教学的动力因素和促进手段。
  在实践过程中,对部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当众表扬,学生大多很受鼓舞,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表现强烈的参与意识,学习成绩也日渐提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其追求主体参与的心理品质,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珍视肯定学生的每一个创新上的微小成功。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即使尝到了知识也掌握不了方法,学习效果低下。新课改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成为新课改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外,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生养成“做做、想想、讲讲”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新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做一做,在头脑中想一想,然后再由学生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策略。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性地理解。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参与是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多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求异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营造提问的环境,提供提问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大崔庄高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