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挥发激情 激发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文云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如果把语文课教得比较机械、僵化,或波澜不惊,淡而无味,尤其是在娇生惯养、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那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走出一条高效之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除了别的因素外,课堂中的激情教学甚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精品名作,品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品味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语文课堂就应该满腔激情,对学生充满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很快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作品人物一起走进情感交流的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这决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充满自信的神情和热情洋溢的谈吐上,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将由文本而衍生的激情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以期取得最佳的课堂效应。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拿什么去感动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语文课堂激情澎湃。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尝试。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富有激情
  
  首先,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对学生、对语文的无比热爱。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两大重任,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课堂、从课本中去认识世界,感知生活,还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竞争,学会生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的激流中,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美。正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学生、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就会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甚至于各个教学环节,熟悉教案,胸有成竹、满怀自信、精神振奋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潇洒自然,挥洒自如,幽默风趣,声情并茂,教师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让每位学生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其次,教师要富有情感,要传递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实就在于情感。曾有位专家说过:“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们”。当教师亲近文本,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所表达的意境时,仿佛自己不再是一名读者,而是文本中的那一个“我”,是那个超越自己的“我”,是那个充满激情的我,是那个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我”。教师只有被作品打动了,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跟随作品人物或喜或悲,去切身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美,才能激发、渲染课堂气氛,才能陪伴学生渡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因此,教学当中的“情”尤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融入于心灵深处,在感动的清泉中让灵魂得到洗涤,情操得到陶冶,收到以情生情,以情知情,知情并育的效果。
  再次,语文要丰富,要饱含感情。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直接或间接,抑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的偏差,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要求教师的语言丰富多彩,充满魅力,饱含激情。教师要用优美的语言来引领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来感召学生。
  
  激情教学要求贯串并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富有激情的语文课,教师要贯穿并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一层深入一层。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激情澎湃的情境那充满激情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及至情感的作用,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将学生引入艺术的境界,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教师可以通过激情导入,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先声夺人,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取得一举成功的奇效。
  投入情感诵读,创设激情澎湃的课堂新课标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经常的要求,然而准确而投入情感的激情朗读是不容易的,那是诵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境界令人心旷神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激情诵读,投入情感,用上肢体语言,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情意盎然的诵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这样更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乐趣,使其更爱语文。
  师生协作探究,撞击激情之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合作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重视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身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激情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充满感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摆低自己的姿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高高在上,对学生多用商量的口吻。这样,教学时就有了较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触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心里有学生,并真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才是真正有了激情。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化的,专制化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受压抑。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化,不断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信任教师,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参与。“亲其师,信其道”,强调了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学中他们的见解也许是幼稚,也许是肤浅,甚至是错误,但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说“错”,以减少他们的挫败感。对他们或因势利导,或先抑后扬,不能降低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帮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可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感人的话语来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受到激励,受到振奋,沉醉于洋溢着浓浓深情的课堂。
  研究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教学。教师可以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用真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乐于其中。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及正确的方法。
  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激情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热情的话语激发学生思考,用宽容的心态来“容忍”学生的“放纵”,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肯定,以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在肯定的评价中自信地抬起头。一次表扬胜过于千次批评,这些美好、激励的话语,应毫无保留地献给学生,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滋味,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对语文的热情。
  在此过程中,还采用分层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这节课中有所表现。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都应给予肯定表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欢乐地学习。在教学中,有时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学生一个特殊的奖励,或一句勉励的话,或一次热烈的鼓掌,或颁发小奖品,或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坚定学习语文的信心。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发挥。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带着对生活的受,对学生的受,对语文的爱,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启发、引导学生,使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只有当教师有了激情,用真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营造快乐课堂,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