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学会分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玉梅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四二一型的家庭,幼儿就成了他们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幼儿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幼儿教师应积极和家长配合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以中班的幼儿来说:经过小班一年的培养,幼儿已具有初步的分享意识,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在分享过程中幼儿之间或多或少还会出现许多纠纷,比如由于利益关系表现出不平等分享行为;玩具少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分享。所以若想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教师就要利用各种方法,因势利导,从而使分享得以顺利进行。
1 教师方面
1.1 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喜欢教师,愿意亲近教师,幼儿和教师之间互相信赖,彼此信任,使班级营造出一种亲密、信赖的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幼儿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为此,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无微不至地关爱幼儿,像妈妈一样拍着他们入睡。并且通过各种游戏贴近他们,从最简单的手指游戏、亲子游戏到有目的户外游戏,孩子们和教师从互相陌生到熟悉,直到互相合作,一起玩耍,逐渐产生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幼儿从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逐步认识到理解他人的困难,学会帮助别人,培养幼儿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
1.2 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
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有教师过生日,把生日蛋糕带到了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过,一起分享她的生日蛋糕,于是幼儿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为她画了一张张画,画虽简单、幼稚,可代表了孩子的一份心意,为老师送上生日的祝福,还都说等自己过生日时,也和小朋友、老师一起过。这样就激发了幼儿的分享情感,树立分享意识。
1.3 利用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
如《金色的房子》里的小姑娘的形象告诉大家要分享快乐,必须得先改正自己的自私行为,使幼儿有机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处境,使幼儿逐渐认识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
1.4 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而教师应用实际的事情让幼儿理解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如把玩具分享给同伴,同伴也会把玩具给自己玩,这样就可以玩两个玩具。 过生日时,把蛋糕分给同伴吃,同时回报的是快乐和祝福。
1.5 通过教育活动,让幼儿初步认识什么是分享
比如在“品尝会”活动时,让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爱的食品,他们可以互相分享吃。教师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把自己的好吃的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吃。在吃吃、聊聊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1.6 随机教育
在日常活动中也注意随机教育幼儿。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还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鼓励方式,使幼儿因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2 家园共育让分享行为向外延伸的培养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他们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开展半日观摩、亲子活动,引导并鼓励幼儿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等。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分享的品质在幼儿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他们都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有困难时都愿意伸手相助。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幼儿,也在分享中渐渐融入集体。
3 小结
总之,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不能流于说教,也不能以单向说服和语言训导的方式灌输给幼儿,而应该重视幼儿的主动性,给他们充分讨论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在集体生活的交往、讨论中得出正确的做法,使他们在儿歌、故事、游戏、活动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分享。只要教师时时刻刻将分享教育放在心上,让分享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相信分享教育一定会结出硕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幸福道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