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凤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数学学习兴趣常表现为喜欢或不喜欢数学。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2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引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保证
2.1 练好教学基本功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人们对教学基本功含义的理解也发生变化,认为除了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画图等传统内容以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师通过网络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2.2 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这里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这“四基”之间的关系作些讨论。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累积是形成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前提,能力和态度又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同步性,从根本上说必须协调发展。“四基”是数学学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借用“冰山模型”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冰山有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基座”,浮在水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隐藏于水面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它是支撑着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
正如冰山由显出水面和隐于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数学学力也可以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两部分。显然,显性学力是由隐性学力支撑的,隐性学力是显性学力发展的动力;而显性学力的获得和不断加强,又使得隐性学力更加巩固,并得到不断升华。数学学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形成显性部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领悟,获得数学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观念态度等作为数学学习潜力的隐性学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隐性学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模仿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隐性学力的获得,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是关键。过去的数学教学比较多地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而对隐性部分有些忽视。“四基”协调发展的数学学力规则追求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发展性学力观。
2.3 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问题情境的形成表明学习任务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既适应又不适应。完全适应或完全不适应的状态都不构成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
3 小结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