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 祥

  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问题是关系数学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著名学者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当前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把握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能有效地保持兴趣。笔者现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就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问题,略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波利亚强调:“为了有效地学习,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而学习活动,特别是课堂学习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创设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特别是注重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悬念问题、诡辩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等,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产生急不可待想弄个明白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求1+2+3+……+100的值,这是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算过的题,他当时很快就得到结果是5050,同学们能否也很快得出结论?(发现1+100,2+99,…50+51都等于101,共50个)从这种想法中得到什么启示?对我们求等差数列n项和有什么借鉴之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轻松地得出了用首尾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再如,在高三的“轨迹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三角形ABC的顶点A在定圆M上运动,B、C固定,探求三角形ABC的外心O的轨迹。同学们进行了各种猜测:猜圆、猜直线、猜线段的都有。这时,教师可以在几何画板上画一个图,通过拖动点A,发现是线段,再仔细想“是这样吗?”学生毫不思索地就说“是这样”,于是把点C放在了圆内,结果不用说,学生就发现是一条直线了。有的学生就想“如果B、C都在圆内可能就是射线了”,这种猜测对不对呢?教师又用多媒体显示,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那到底有没有射线的情况呢?仍然把点放在圆外,但直线BC与圆相交,这时轨迹成为两条射线。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释?如果是垂心、内心、重心又会怎么样呢?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急于释疑,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课堂上设计的练习中总要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题,做到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应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 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思考较难的题。
  
  三、优化练习设计,增强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但也往往因呆板的形式、乏味的内容,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无情地淹没掉。因此,优化练习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丰富练习内容就成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常常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练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开放式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在演练习题时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采取解题速度比赛、知识抢答赛、解法求异竞赛、质疑提问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操练的内容可以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练习,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题导类、自编试题等形式。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教师都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动力,树立信心。
  
  四、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延伸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对前后联系密切的新授课应当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课堂小结方式,让学生感到思前“余音缭绕,回味隽永”、顾后“兴趣盎然,欲探不止”,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一堂课,促成学习良性循环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扩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在“正弦定理”一节小结时,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三角形常用的边角关系式有哪些?正弦定理有哪两种表示形式?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几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学贵有疑,课堂小结时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悬念走出课堂。强烈的求知欲必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将思维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效果。又如,学习“向量的概念”一节时,为了加深对向量概念的理解,小结时可这样设疑: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那么两个向量可以比较大小吗?向量与向量之间能否相加减?实数与向量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必将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设积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孔子所说的“乐之者”,这样教学活动就将变成师生都感到非常愉快的事情!当教学行为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定会步入另一番灿烂的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