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办好乡村学校事在人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足,乡村教育日渐衰落:校舍条件破旧,教学仪器设备差或不足,师资缺编缺科现象突出,留守学生成为学生主体,且生源逐年递减,小规模学校增多,办学较为困难,教师队伍难以稳定,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办学特色不明,学校没有生机活力……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不少乡村学校的仁人志士。乡村学校的出路在哪?笔者曾经也思索过、追问过、探寻过……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近日,笔者深入到四川省阆中市考察了乡村教育。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乡村教育因2013年12月被评选为“中国2013美丽乡村教育”而远近闻名。据了解,该市近九成学校在乡村,现有乡村学校90余所,乡村教师近4000人,学生近60000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阆中的乡村学校与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一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乡村学校校舍以低、矮的旧房子为主;现代教育设备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师以民转公为主,“老、弱”教师偏多;学科教师不配套,科班教师严重不足;留守儿童占到学生总体的近80%;偏远、落后、信息闭塞是阆中乡村学校的现状。然而,走进阆中乡村学校,“一校一品,一校一景”,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校园里充满浓郁的农村特色和乡土文化氛围,充满农村孩子成长的欢乐。孩子的天地不仅在课堂上,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跳绳、游戏、戏曲、美术、书法、剪纸、刺绣、民乐……许多活动都是就地取材,在瓦片上、卵石上、竹编上绘画,在操场上用粉笔举行的书画赛,在每个教室、寝室的门上绘画,称为“门板文化”。还有颇具特色的“植物墙”,学生用废弃的雪碧瓶装土种花,挂满一墙,与学生的“笑脸墙”相映成趣。不少学校开辟了学生劳动实习的基地,种植萝卜、青菜、红薯;不少学校还自己养猪。阆中的乡村学校办得如此优雅,如此有特色。一路考察、一路欣赏、一路思考,“办好乡村学校其实很简单”的观点油然而生。
  虽然,乡村学校的“好”,不能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怎样的乡村学校才是好学校呢?这不仅是个标准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笔者以为,从办学愿景看,乡村好学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并以学生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适合比成功重要;从学生发展看,乡村好学校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与学的统一体,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智力,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智慧比智力重要;从文化特色看,乡村好学校具有突出的团体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办各种社团,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特长比分数重要;从人的成长看,乡村好学校有一种浓郁的“尊重文化”,“成长”成为一道风景线,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教师体面地工作,专业得到持续发展,成长比成才重要;从学校氛围看,和谐、幸福是乡村好学校的主旋律,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强烈认同感和内聚力,幸福比优秀重要;从学校发展看,创新是乡村好学校的标志,这里的创新不是修建高楼大厦、拥有先进的教育装备,而是师生能够变旧为新、变废为宝、变土为洋解决资源的“匮乏”,让乡村学校有乡土气息,特色比整齐划一重要。乡村学校基于这样的“好”,如何才能办好呢?
  1. 理念鲜明。何谓理念?所谓理念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简而言之,理念就是思想,就是办学的思想,引领发展的学校精神。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乡村学校不能缺失的、必须永恒保持的就是理念,要有鲜明的理念引导发展。乡村学校由于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生源萎缩等一些客观的原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像城市学校的“高、大、上”,“小而精”是乡村学校的应然选择。阆中乡村教育以“朴素教育”作为发展理念――做一种“剔去浮华,回归宁静”“遵循规律,回归常识”“顺其自然,回归人性”“着眼成长,回归本真”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返璞归真,正本清源,脚踏实地,因地制宜,摈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功利诱惑、拒绝那些见物不见人的浮华追求;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规律来设计,学生认识事物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活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是让教育回归宁静,教育不能浮躁。教育是农业,是慢的艺术,是塑造人的事业,需要春风化雨,无声润物;需要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需要远离喧嚣,祛除浮躁之气;需要潜下心来,静下心来,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追求每天一点点的不同和突破,没有作秀,也没有包装,更没有拔苗助长。
  2. 本质回归。何谓本质?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不是贩卖知识,也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成绩,而是着眼于人复杂而又长久的生长,教会人独立思考,教会人学会做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服务社会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那种“以分数论英雄”“功利化教育”“拔苗助长式教育”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回归本质就是要让教育回归人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终结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它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阆中乡村教育坚守“目中有人”,制度设计、课程规划、校园建设、活动安排等始终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人的待遇。顺其自然是阆中乡村教育发展的增值方式――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生长”出来的。作为管理者不过是给他们提供让他们自己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而已。教育就是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规律,借助土壤、空气、阳光和水,以其独特的方式得以生长。顺其自然就是管理者给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让孩子自然生长,当孩子走上社会后,能过上一种恬静的、幸福的生活。正是这样,阆中乡村教育生活被演绎得幸福完整、美丽动人,教育生态有了显著改善,学生快乐愉悦,教师感受到职业尊严与幸福,学校生机勃勃。
  3. 资源整合。何谓资源?资源是指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乡村学校由于特殊的背景,教育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阆中为了办好乡村学校,多措并举整合了资源。一是政策倾斜。创新资源倾斜机制,动态改造薄弱学校、项目倾斜边远学校、经费保障小规模学校、全面升级乡村学校。对生源不足3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按每年20万元公用经费标准保底补足。二是校舍改建。乡村学校基础建设注重保护校园的乡土风貌,一批曾被列为危房的单层瓦房,经加固、维修之后,以青瓦白墙示人,有的依然作为教室、有的成为师生宿舍、有的变成了“雅间”式食堂。三是师资优化。每年新进教师主要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为巩固农村师资,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管理干部上挂下派、城区教师定向支教制度。四是基地创建。很多学校或利用学农园地,或租赁农户土地,或与农业示范基地合作,创建乡村学校实践基地。五是课程开发。积极研发乡土课程,各校对乡土艺术、乡土体育、乡风民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收集、研究、整理,使之成为广大农村孩子的成长本源与精神食粮。   4. 特色明显。何谓特色?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等。阆中的每所乡村学校的书香味道十足。教室里有书角,办公室里有书柜,廊道上有开放式书架,墙壁上有书壁,学校有书吧,把藏书请出来,师生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特色校本课程研发有成效,有国学课程、礼仪课程、传统节庆课程、整合课程、科技制作课程、乡土课程、电影课程等,这些充分体现乡土乡韵特色,让乡村教育体现乡土本色、乡村味道。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自主参与,常态开展,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特长。校园文化建设新颖别致,有的学校用学生们的彩色大头照拼成的“笑脸墙”,师生共同绘画而成的“门文化”;有的学校把一片大约300平方米的荒地改造成了花园式的读书角;有的学校以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中心,设立了圆形的读书园;有的学校把教学楼一个露天的平台变成了透明的阳光书屋――书籍在这些学校几乎处处唾手可得,课间休息,学生也会拿起书来看一看;有的学校学生有“近50亩菜地”,这成为学生的另一个课堂;有的学校养猪十几头,设有蘑菇房、豆芽房和小鱼塘,食堂可以从中获得放心的新鲜食材,师生把养猪种菜的心得总结成“三字经”,打着快板传唱;把播种、挖地、锄草、擦汗等动作编成“劳动操”;有的幼儿园把锅碗瓢盆挂起来,就成了孩子们喜欢敲打的“编钟”;有的幼儿园用废弃材料制作玩具,把几张草席拼起来,就成了训练孩子们“团队合作”的道具。
  5. 坚持不懈。教育不需要折腾,需要的是坚持不懈。阆中乡村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创特色、创品牌的项目一旦认准了就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样文化就会得到积淀,特色、品牌就会日益显现。1948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在牛津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上发言。演讲开始,丘吉尔用手势止住了雷鸣般的掌声,说:“第一是绝不放弃,第二是绝不、绝不放弃,第三是绝不、绝不、绝不放弃。”说完他走下了讲台,会场上沉默一分钟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丘吉尔的演讲虽简短,但发人深省。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那段“绝不、绝不、绝不放弃”的坚韧岁月,一个学校要成功、要办好更应该具有“绝不放弃”的精神。浙江慈溪县鸣鹤镇中心小学地处偏僻的农村,既没有一流的办学硬件,也没有特别的师资,但是这所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展珠算、口算、笔算“三算”教育实验,培养出许多“神算子”,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媒体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学校办学声誉日隆,“三算”品牌使得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跻身浙江省名校行列。
  诚然,乡村学校有其天生不足,阆中教育经验提示我们:乡村学校只要少一点折腾,多一点理性;少一点野性,多一点人性;少一点重来,多一点整合;少一点追捧,多一点特色;并用鲜明的理念引领发展,本质回归促进本位发展,整合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创特色促进高位发展,坚持不懈促进深度发展,这样,乡村学校就一定能办好。做到了这些,办好乡村学校其实也很简单。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嘉陵区教研室,四川阆中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萧 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29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