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共读,其乐融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好语文,必须爱上阅读。短幅作品培养的是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和结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对语文课本或其他短幅作品之上,显然是有很大缺陷的。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就要学会读整本的书。
  “怎样教孩子读整本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想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阅读整本书,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反复阅读,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出作品的精彩章节,等等。教师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指导学生时才能游刃有余,并能随时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其次,科学合理地引领学生读整本书。
  1.读封面。例如,《鲁滨孙漂流记》的版本很多,我给学生展示的版本封面主要包括书名、书评、作者及其国籍、出版社、背景插图等,我一把它放在展示台上,学生立刻从大屏上看到了全貌。我问:你从封面上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对本书有了粗浅的了解,阅读欲望也被悄悄调动起来了。
  2.读作者简介和内容介绍。图书一般都会配有作者简介和内容介绍,指导学生阅读这两项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又可以对此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3.读目录。如果想让学生整体感知一本书的基本框架就必须从目录着手,了解本书有几章节及每章的小标题,自行猜猜最精彩的内容应该在哪几章节。读完目录,大部分学生能初步理清全书的层次。
  4.读前奏与尾声。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阅读作品的前奏与尾声,让学生读出许许多多的“不明白”,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如,读了《鲁滨孙漂流记》的前奏与尾声后,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如林:为什么说当初父亲的告诫成了“我”后来遭遇的预言?“我”航海出洋经历了哪些不幸?“我”后来怎么会变得如此富有?那座小岛是怎么变成“我”的殖民地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急于寻找一个个问题的答案。
  再次,在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充分阅读之后,为了督促其将作品读细并巩固与夯实对整本书的理解,教师要精心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拓展延伸活动。
  1.举办读书交流会。活动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又要有意识地引领他们集中讨论作品的重点内容。如在《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交流会上,我主要设计了五个问题: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                               的书;⑵鲁滨孙依次漂流到了哪些地方(请画出简单的示意图)?⑶在困境中,鲁滨孙是怎样端正自己的心态的(用表格形式归纳对比)?⑷整本书让你最震撼或感动的瞬间是什么?⑸《鲁滨孙漂流记》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整个交流活动,我也主动参与,谈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对某些问题很有见地,超出了我的预设。会后,我鼓励学生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收获。
  2.排演舞台剧。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章节,自由组合编排舞台剧。学生必须尝试写台词、准备道具,入情入境地排演。教师适时点拨,甚至要做好应邀参加表演的准备。
  3.推介好书。根据所读书的特点,我们可以向学生推介该作者的其他书,也可以推介内容相似的其他作者的书。如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向学生推介了笛福的《鲁滨孙的沉思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笛福的小说风格,另一方面能品味出同是历险但故事情节的不同、作家写作特色的不同。
  就这样,一个学年下来,我和学生们至少共读了四本好书。如此循环,不仅我们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学生们也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他们的阅读量在递增、阅读能力在提高。我们乐此不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9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