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教学中选用史料的三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史料便无法进行历史研究,没有合理选用史料,便无法有效开展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合理选用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古今中外现存的文献、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史料,浩如烟海,在选用过程中必须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用性,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一、选取的史料要有真实性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选用的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要尽可能从正规渠道获取史料,尤为忌讳把野史及道听途说的内容引入课堂。任何史籍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或因现实利益的需要,有意歪曲乃至于“捏造”历史,或因依据错误的记载、传闻、记忆,在无意中造成史料失实。所以,必须对所有史料进行深度剖析,确保真实性。如,在讲授陇西中药文化时,常选用刘向《列仙传》中关于山图的记载,“山图,陇西人也。少好乘马,马蹋之折脚,山中道人教服地黄、当归、独活、苦参,服一岁而不嗜食,病愈身轻”。教师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准确获知“陇西先民至少在汉代就已经了解地黄、当归、独活、苦参的药用价值”这一有效信息的同时,还要明确指出“不嗜食,病愈身轻”这一虚假信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牢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选用的史料要有典型性
   离开史料的历史教学只能是呆板的结论式说教,味同嚼蜡。教师在正确把握史料与教学、教材的关系,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要精选典型史料。选用典型史料,是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举,它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认识历史、感悟历史。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新政”实质,可以选择罗斯福演讲稿中的一段:“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比本政府为这个制度效力更多……为了挽救它,我们采取了迅速而激烈的行动”。通过阅读、分析这段史料,学生可以准确掌握罗斯福“新政”实质,即在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三、选用的史料要有适用性
   历史教学离不开现实,脱离现实的历史是无源之水。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选用史料的适用性。选用史料时,既要避免抽象深奥、艰涩难懂,又要拒绝庸俗化,损害史料的原有价值;教师只有关注现实,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现实功能,使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教材,联系现实,发挥史学的教育功能,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历史课堂必将趣味无穷,魅力无限。在讲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时,在《贞观政要》中选用“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这则史料,先引导学生思考该史料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再思考其现实意义。通过问题设置,巧妙地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当前关注民生问题联系起来,赋予了历史以现实意义。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正确的评价判断能力和科学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2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