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导师制;教学实践;培训;内容;实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76—01
   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常因为教学和管理经验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问题时,不但时常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更显现出简单直接的反射性回应。此时,如缺少适当的协助与介入,会对日常的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设置教学导师帮助初任的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设置教学导师制的目的
   中小学阶段设置导师制的目的在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使初任教师在教学导师的帮助与辅导之下,得以顺利发展其教学技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成为一位熟练的一线教师;而有经验的教学导师也能经由同事互助的过程,得以展现其专业成就,促进教师专业互动与专业成长。该制度可以改善教师专业孤立情形、促进集体合作,教师因此得以获得同事关系与肯定、接触各种教学模式、调整自我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思考,对于刚刚参加教学工作的初任教师有显著效果。
   二、教学导师制实施
   设立教学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在借由同事间的相互学习以提升教学效果,除了协助初任教师之外,也提供一般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对于初任或新进教师刚进校园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对于校园的文化与环境感到陌生,以致造成压力重重且孤立无援,亟需教学导师的协助与辅导。
   1.教学导师的遴选
   研究发现,各校教学管理人员在遴选教学导师时,主要的考量是教学导师是否为教学成绩优良、擅长与他人工作、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愿意成为主动且开放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社交关系与公共关系的观点相似。同时,遴选教学导师的标准,除了需要具备教学认真、教学能力强及人际关系好之外,还要具备懂得如何助人的人格特质。而遴选出来的教学导师之任教年级与科目,若能符合学校伙伴教师的需求,则效果更佳。
   2.教学导师的培训
   本研究发现,受试者对于教学导师的培训课程内容: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与教学创新、教学观察与反馈、教学档案与反思、团队学习等,都有相当需求度。受试者都觉得课程内容贴近教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尤其能帮助自己在辅导青年教师的时候变得更为主动,符合自己的需求。由此可見,教学导师在就任之前,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辅导工作,并且除了职前的培训课程之外,在任期间也应提供教学导师成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其继续追求专业成长。
   3.教学导师与伙伴教师配对方式
   为了达到较佳的辅助效果,教学导师与伙伴教师的配对应可“按任教年级和教授的学科范围派任”。如果辅导教师与初任教师在教学理念与人格特质上搭配得宜,便可增加建设性与促进力,由此可见这些特点对教学导师与伙伴教师配对十分重要,肩负配对工作的行政人员需审慎为之。
   4.教学辅导教师的主要服务内容
   教学辅导教师所提供之主要服务内容中,最常进行的服务内容依序为观察教学与反馈、协助进行班级经营和协助了解与适应学校环境,其次为分享教学材料与资源、示范教学和协助进行亲师沟通,较少进行的是协助设计课程、协助进行学习评量以及协助建立教学档案。
   三、教学导师制实施成效
   1.教学导师与伙伴教师互动满意程度
   教学导师与伙伴教师在一整年的互动期间,对于互动方式、互动质量、互动频率以及学校对教学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对于自己的教学辅导表现都有不错的满意度。教学导师经由这几年的试办过程,已渐能体会如何与伙伴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对其间的互动满意度就有很高的认同。
   2.参与教学导师制对个体的影响
   在教学导师制实施之后发现,教学导师制可促使教学导师及伙伴教师更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且更加积极参与专业成长活动以及对于教学更有信心。教学导师制改善了教师的孤立情形,促进教师的集体合作,使教师获得友伴关系与肯定、接触各种教学模式,调整自我 教学及从事教学反思等,是相类似的。教学导师制所带来的助益相当多元,对于整体教育环境的提升有正面的影响效果,因此,实施教学导师制将是提升教育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3.是否愿意继续担任和实施教学导师制度
   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学导师不愿意继续实施教学导师制。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部份伙伴教师的意愿较低,而影响教学导师的意愿。也有可能是因为配对不理想,让教学导师无法协助伙伴教师。至于伙伴教师不愿意继续接受辅导的原因有三,其一,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不需继续接受辅导;其二,不愿意接受教学观察与反馈、制作档案及参加一些与本制度相关活动。其三,有些伙伴教师并非志愿参与此制度。所以,继续参加的意愿就不高。
   综上所述,教学导师制对于中小学新任教师有着积极地帮助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重视这一制度的长期建设所产生的价值,进步一推动学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