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感是主体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的感受能力,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培养语感的过程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过程,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至高境界。语感培养彰显了语文本色,使课堂返璞归真,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语感训练  本色语文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4.029
   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什么是语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语感锐敏的人,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语感的培养与统编教材所倡导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是相一致的,它让课堂还原本色,回到语言训练的本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变换标点,巧读课题,触动语感
   在语感灵敏的人的眼里,不同的字词,不同的标点,它所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于细微处看整体,于平凡处见深邃。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高明的老师往往能就地取材,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有些老师就利用课题,变换不同的标点,反复读课题,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在我县今年送教下乡的课例中,四小的范玉锻老师在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文时,板书写下课题,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请大家听我的提示读课题。这是十年后的礼物。”然后在课题下加上句号,根据这些提示,学生用平缓的语调读课题。老师:“很好,如果加上问号呢?”接着,老师把句号换成了问号,学生读出了疑问的语气。老師:“不错,能读出疑问的语气,如果加上感叹号呢?”一个学生读出了高兴的心情,一个学生读出了兴奋的感觉,一个学生读出了激动的语气。老师:“真棒!如果我在‘十年’这里加上着重号呢?”学生都能抓住十年读出重音。
   在这个教学片断,范老师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指导学生演了一场精彩的语感训练课,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在老师巧妙的引读中,语感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植根在学生的心田里。紧扣语言,培养语感,发挥了本色语文的魅力。
   二、个性批注,感受语言,领悟语感
   任何一个人读文章,如果文中的某一个句子、词语,或标点触动了他内心的情弦,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悟。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各具个性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山村的早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村的美,我让他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哪个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让你感受到美,请你拿上笔,写下你的读书笔记。学生马上拿起笔,伴随着轻快柔和的钢琴曲《清晨》,他们静静地读着,写着。我巡视着,欣赏着学生写下的批注,透过那一个个灵动的文字,我分明看见一颗颗色彩斑斓的童心在闪动。
   一个学生在“美的黎明”那里写下批注:清澈的小溪,晶莹的露珠,缤纷的彩蝶,快活的小鸟,真美呀!一个学生在“揉”字下面标上了一个着重号,并写着:晨风就像是温柔的妈妈,山村多像调皮的孩子,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对山村的喜爱。一个学生在“噢,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描绘出这幅水墨丹青。”的句号里划了一个问号,并写着:这里为什么不用感叹号呢?他的理由是:用感叹号似乎更能抒发诗人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他们的心里都藏着一个诗的世界,在初读课文,个性批注中,他们把自己诗意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他们用心灵与文字对话,在这些小诗人的眼里、心里,那一个个字词儿,都是有灵性、有温度的,他们会呼吸,会成长。在这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一步领悟语感。
   三、品读词语,积累语言,厚实语感
   充分利用赏析重点词句的方法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从而训练语感,是一条科学的、有效的途径。教学时,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以简练、形象、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会,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时,充分品读词语,达到很好的语感训练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文段: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提问:“同学们,闭上眼睛,你们想想,在生活当中,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学生闭上眼睛深思片刻。有几个孩子把手举起来了。他摆摆手:“把手放下,我现在还不想叫你们说。那么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拉黄包车的这位车夫的模样?”
   学生1:“老师,我看到那个车夫额头上面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嘴唇干裂干裂的,有一道一道的裂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对,这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学生2:“老师,我看到那个车夫一脸的蜡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已经有五十开外了。对!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学生3:“老师,我怎么觉得他的那个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明显的营养不良。”老师说:“对,这就是饱经风霜的脸。同学们,看到这么一张脸,看到这么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你还能看出些什么?”学生说:“老师,我看出来了。我知道那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的累,没日没夜地拉车,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要拼命地拉,拉拉……”    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紧扣“饱经风霜”这个重点词语,调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忆生活中饱经风霜的脸,激活了原有的生活积累,用自己的语言去丰富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在生动的描述中,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进一步发展和厚实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这也是体现了语文课堂以语言为根本的特点,是本色语文课堂的精彩演绎。
   四、情境铺垫,反复吟诵,提升语感
   吟诵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实践证明,读是习得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深入作品的内蕴,融入文本,“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上《难忘的一课》时,就利用高超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反复吟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完成了对课文重点的研读后,师生在悠扬婉转的《思乡曲》中,深情朗诵《乡愁四韵》。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话能足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只有那一句——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是的心情吧!
   生:(充满激情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下面,请大家拿起笔,再写一写这句话,并将这句话永远地镌刻在你心灵的深处。
   师生共同写话,教师用红笔,學生一个个凝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话。
   师:想读就读吧!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语气虽然不同,但感受和认识是一样的深刻!
   师:(激情地)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但唯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或许有一天,你身在国外,请你也别忘了今天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们大家再读这句话吧!
   生:(铿锵有力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就这样,窦老师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吟诵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字,通过反复的吟诵,这几个字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扎根了。
   一节课,很快就会结束,但是,学生在这节课中受到的爱国教育将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在反复吟诵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这诗意的过程中,语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堂的本色要求。从教学实践来看,老师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文教学姓“语”属“文”,以培养语感为核心的语文课堂,就是本色语文课堂的体现,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诗意地徜徉,幸福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91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