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游戏是需要一定的技能的(包括结构技能、运动技能、交往技能以及表现技能等)这些技能反映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包括动作、智力、情感、个性等),在同一年龄阶段上幼儿的游戏技能虽然相差不远,但总有高低之分。这种差别证明了游戏技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并且是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它与练习密不可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通过教师的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加速幼儿掌握游戏的技能和技巧,以提高游戏水平,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这便是教师对游戏指导的又一重要价值。
  关键词:游戏 指导 原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二十一条和二十五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遇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这说明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但是没有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便难以产生教育性的游戏或游戏化的教育,自然也难以保证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探讨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的意义和原则便极为重要。
  一、幼儿自发游戏的双重效应
  我们知道,纯粹自发的幼儿游戏具有双重效应,其正效应表现了幼儿发展的方向正确与社会目标相一致。比如从游戏中学到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巩固正确的知识经验,以及发展身体和动作等。而负效应主要指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在游戏中的反应,它将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某些游戏甚至还可能导致幼儿身心的伤害。比如他们在游戏中模仿粗俗的言语举止,玩危险物品等。所以尽管游戏具有幼儿身心发展的功能,但缺乏成人指导的游戏,其发展方向和结果将是盲目的、不定的。
  二、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具体指导体现
  (一)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的任务来设计和组织游戏
  例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的动作,可以创编“兔子跳彩圈”、“小袋鼠找妈妈”等游戏;为了传授某些科学小常识,可以做“秋天的落叶”、“踩影子”等游戏;为了进行某方面的品德教育,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或娱乐游戏来完成。
  (二)教师可以赋予各类常规游戏以教育的含义和要求
  即教师以教育的眼光来观察幼儿的游戏。如在幼儿玩结构游戏时,观察他们对方位、对称、几何形体等概念的表现;在玩运动性游戏时,观察他们协调、平衡、灵敏等运动能力的表现;在玩一些智巧性游戏时,注意觀察他们判断、推理、运算等认知水平的表现,以及角色游戏中幼儿品德行为的表现。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同教育对他们的要求的距离,教师应有清楚的意识和准确的把握,以便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正是这个基础上,我们说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将有助于排斥游戏的负效应因素,而使游戏在正效应方面得以充分发挥。
  三、指导幼儿游戏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应根据幼儿的特点来组织游戏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分清幼儿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区别,一切从幼儿出发来开展游戏。但这一方面要避免仅仅使迎合成人想象中的幼儿特点。比如设计出类似“机器人服务员”之类的自始至终没有语言活动的角色,或让孩子坐着单调孤燥地重复某一动作,甚至教师一手操纵整个游戏的情节变化。这与其说是创造了一个幼儿的游戏世界,不如说是成人编导的一台戏。
  (二)要避免过多地指责孩子的游戏行为
  不要为了加强游戏的教育性,而动辄批评幼儿不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动。例如认为民警应该始终站在岗位上,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斥之为不守纪律;看门人必须死守着门,不得干其他的事等,我们认为,游戏毕竟有别于现实,每有必要将显示幼儿特点的游戏行为与显示的生活实际相提并论,否则将有损于游戏特有的心理氛围。积极的方法应该用同样是游戏的行为进行替代(比如交涉轮换,同一角色的多重任务等)。
  (三)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意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自始至终让幼儿体验到一种随自我意愿活动的感觉,包括游戏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情节的安排等都由幼儿自主选择。但是幼儿按自我意愿进行活动并不是指教育上的消极和被动,那种认为须遵重幼儿意愿,就无须对幼儿进行细心管理和热情帮助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意味着放任,意味着否定教育。因此只有在教育因素参与下的幼儿自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比如某个幼儿不愿意参加某项游戏活动,而该活动对其发展又极为重要,那么教师就不该或视而不见,或规定他参加,而应想办法激发他参加这一活动的欲望和兴趣。
  (四)对幼儿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指导游戏是通过游戏者与指导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游戏体验才得以收效的。尤其在角色游戏中,那种对游戏设置种种清规戒律的命令式的指导方法,是不会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游戏体验的;同样,那种只会被动的跟在孩子后面,而当出现乱子时,只会责备孩子的消防员式的指导法,也会中断孩子的游戏体验,使孩子产生不快情绪。间接指导要求教师置身幼儿的游戏环境,但并非是自始至终与孩子一起游戏,而是之在孩子周围进行周密观察,在幼儿需要和教师认为必要时,以游戏角色的身份给予指点,使孩子及时得到暗示和引导,这种方法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延海《集体教学中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学前教育》江苏省教育报刊社2002年2月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