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概念转变理论“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笔者引入了概念转变理论。通过该理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实现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加深学生对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理解。通过引入概念转变理论进行生物课程教学,为推动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概念转变理论;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规划,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活动中,不仅强调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探究性学习,提升生物专业素养。为此,在“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课程教学上,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笔者引入了概念转变理论。通过概念转变理论,促使概念教学实践上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情境营造,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改善。
  一、关于概念转变理论
  概念转变理论是目前生物教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理论观点。所谓概念转变理论,指的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针对学生陌生的概念教学,利用学习者过去掌握的理念和观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对学生既有观点的梳理,实现这些观点到科学概念理论的转化。
  在学生既有的观点认知中,有一部分概念是完整的,可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指引,同时也有一部分概念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既有的概念认知会对学生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教育教学产业的发展,概念转变理论被公认为当前科学教育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能够为科学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成为未来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核心所在。
  二、基于概念转变理论的“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研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转变理论的引入,为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通过概念指导理论,促使学生在进行观点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既有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育,从而达成多样化、探究性的学习目标。
  (一)基于资料的合理运用,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在概念理解上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具备一定的积累,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社会时事热点引入话题:新华社报道,3月10日,一架埃航的客机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坠毁。机上共计有149名乘客和8名机组成员,其中包含8名中国人。那么为了在第一时间了解埃航失事人员的情况,如何通过DNA检验的方式鉴定失事人员的身份呢?借助时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通过DNA分子检测的方式对不同失事人员的身份进行判定。而后,教师继续接着学生的问题提问,为什么借助DNA分子检测的方式可以实现对飞机失事人员身份的判定?所遵循的标准和原理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再次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同时结合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进行“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课内容的引入。
  事实上,虽然有不少学生了解在身份的认定上,可以借助DNA分子检测的方式实现,而且不同个体的DNA分子特点不同,但对于DNA分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以及不同个体对应的DNA分子有怎样的特点,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学生对DNA分子了解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再次引入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更多材料的阅读,实现对DNA分子结构和特点的初步了解。
  (二)合理进行感性材料引入,激发学生进行互动学习
  在进行DNA分子结构和特点这一课内容的教学实践时,针对DNA分子的认知来说,虽然学生对DNA有一定了解,但真正谈到DNA分子概念,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化对DNA分子的理解,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借助感性材料引入的方式,通过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对DNA分子结构和特点的学习热情,实现概念从抽象到具体化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在进行感性材料的使用上,可以是各类直观的教材、一些模型或标本,也可以是一些图像资料,或是学生在过去学习过程中累积的知识或生活体验等。通过感性材料的运用,促使学生对DNA分子拥有更清晰的理解,这对推动学生掌握DNA分子的相关知识也有积极的价值。
  为此,在进行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实践时,教师可通过进行DNA分子结构平面图的使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上,教师可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而后,教师提出问题,首先是通过观察,对DNA分子构成链的数量进行解答。通过图片可知,DNA分子由两条链构成,那么二者的位置是怎样的?是否有同样的方向?结合观察,可否针对DNA分子的立体结构进行表述?基于以上问题,可促使学生在进行DNA分子结构平面图观察的过程中,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观察,并对DNA分子产生基础的认知和理解。在观察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DNA分子的两条链有同样的方向,但也有学生认为方向不同。针对学生观点的差异,教师并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进一步进行引导,通过观察,谁可以描述一下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构成?包含了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在DNA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又是怎样的?而后,在学生明确DNA分子构成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后,可基于问题再次回答,针对脱氧核苷酸来说,共包含了几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什么?
  结合感性图片的展示以及紧密衔接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主进行DNA分子结构以及主要构成成分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分析再进行教师提问的回顾,比如:在DNA分子两条链方向问题的回答上,结合后面逐步深入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前面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思,从而得出DNA分子的两条链其实有不同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感性材料对知识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更好地完成DNA分子结构和特点知识的理解有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观点总结,并进行概念图的绘制
  在学生充分完成自主观察和问题的探讨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通过总结,为学生梳理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DNA分子结构图的绘制。这种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结构和特点的理解,促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上,实现更为扎实的知识储备。
  借助概念图的绘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零散知识的有效梳理,过程中概念图的绘制,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DNA分子结构的描述。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绘制的DNA分子结构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DNA分子结构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做出合理的修正。
  通过这種方式,对学生加深对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完成对DNA分子结构的掌握也有积极意义。
  三、结语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DNA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课的教学展开研究,针对如何有效通过概念转变理论运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推动高中生物教师更好地运用概念转变理论开展生物知识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国胜,沈志杉.“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任务型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6.51(09):30-33
  [2]何志.“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单元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5.50(11):21-26
  [3]李毅,宋伊芬,蓝燕.“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2.37(11):3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4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