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 视学而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不唯教材、不唯任务,为学而教,在学生需要处给予帮助;视学而动,从容调控教学节奏,做最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能力养成的事,敏感而精准地发现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数学发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智慧而深入地用好课堂生成。
【关键词】耐心倾听;精准把脉;放手实践;让位设计\
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课堂就是一场从碰撞编排到演绎相融的体操表演经历。在每一场经历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惊喜、碰到波折,即使是一样的知识内容、一样的思路表达、一样的操作实践,在不同的学生面前都千差万别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学切不可目中无人、心中无生,教一定是为学而教,教生之所需。
一、耐心倾听,不急著回避
青年教师往往因为预设不够而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无视学生,只知道照着预设走,如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往往自动屏蔽。事实上,智者导,愚者堵。不同的声音往往是宝贵的资源,若是认真听一听,说不定会促成教学难点的突破,促使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版块就是让学生观察校园实景图,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一个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因为低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所以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汇报,集体交流,不少学生都乐在其中。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一个长方形的玻璃面说:“老师,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他同学都笑了,老师看了看图形,对全班同学说:“这是正方形吗?”全班齐声回答:“不是!”那个孩子还想说些什么,可是,老师已经挥手让他坐下了。作为观课者,坐在他身边,我听到他在嘟囔:“其实这样割一割,它就可以是一个正方形……”
事实上,这位老师在学生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后,也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活动,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如果,当时这位教师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就能听学生的表达,教学是不是更有了一种基于学生发现的灵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发现被尊重,那一刻,学生的数学观察、数学比较、数学转换、数学表达都是最急切而自然的,我们为什么要回避不一样的声音呢?
二、精准把脉,不急着否定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出他女儿一年级的周末练习中的一道题:“按规律填数,0,□,□,15。”这小丫头写的是“0,15,0,15”,朋友觉得丫头不对,他认为应该写成“0,5,10,15”就逼着女儿改成了他的答案。后来,他再三思考,觉得这样的规律填数也是另一种思路,不觉豁然开朗。
当时看到此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多种填数方法,规律不唯一,则说明此题不严谨。然而,再反过来想想,数学中的按规律填数算是比较有意思的教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观察中思辨,从而概括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题答案不唯一,或者说此题出题不严谨,却也试出了不同的思考与策略。也许得到不是想要的答案时,这样的进退思辨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第二天,我听到三年级的一位教师执教“一一间隔排列”,显然比一年级的找规律更有意思了,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排序规律,从中总结方法。这位教师的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孩子们从发现“首尾同则异”“首尾异则同”,到摆脱图片到文字想象,可谓收获多多。课快结束了,教师拿出了如下这道压轴题,问有多少根胡萝卜?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100根。”陆老师笑眯眯地说:“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是100根胡萝卜吗?”那个女生似乎得到了鼓励:“按照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有一只兔子就有一根胡萝卜,所以有一百只兔子就有100根胡萝卜跟在它身后……但是,这里的排列首尾相同,所以,中间的胡萝卜要比兔子的只数少1。”老师笑了,学生也笑了。
第斯多惠说:“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位老师没有批评否定,而是精准地为学生把脉,给了孩子整理思路、清楚表达的机会,结果学生弄明白了她一开始尚未掌握得很好的数学方法,多妙!
三、探究实践,不急着帮忙
威廉姆亚瑟沃德说:“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数学这样的思维体操,更适合以学生体验与实践,代替说教与传授,唯有这样,思维的体操才会留下最美的踪迹。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感受正方形边长的特点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学段特点,我们学校三年级组的数学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找个办法证明正方形的边长都是相等的。我不禁为该组的数学老师叫好,尽管孩子们都知道正方形的各条边都相等,可是他们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探究,结果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动手实践,是一种活动经历。值一提的是,他们连方法也没有提供给孩子,除了结论,一切都是未知的。孩子们有的量、有的折,他们都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发现,所得是终身难忘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导致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数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赋予,更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观察、在实践中思考。而教师需要的是静静地看,及时地笑。
四、练习设计,不急着包揽
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口诀的运用是全册教材的难点。有一位年轻老师在复习二年级乘法口诀时,放手让学生设计一组题目,意在引导活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开始,学生的设计都是知道一侧结果,运用这一结果进行另一边乘法替换,如“3×4=2×□”“3×□=4×6”。后来,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两边都没有明确答案的乘法算式。孩子们的创意来了:“3×□=2×□”“2×□=4×□”。这样的练习既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又可以一题多解给学生丰富的运用乘法口诀试填的探究。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位学生出了这样一道:“4×4+4=4×□”。其它学生在解决问题是,给出了“5”这个答案,他还不依不饶:“能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吗?”在知道别人是计算了左边的算式得到20以后,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时,他得意地分享了自己的另一种思路:“左边四个4,再加一个4,不就是五个4吗?”全班掌声一片!
我们设计练习是为了巩固知识,而让学生设计练习,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孩子们在思考中运用,在运用中通融,不急着包揽,得到的远比设计的呆板得多,何乐而不为?
教学始终要有一份把学生放在中心的坚持,教是为了不教。华应龙说过:“正确有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但错误绝对是一种创新体验。”教师的教需要把握这种“创新”,珍视这些意外,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用精准的判断去想学生之所想,用专业的引领助学生之成长,方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就小学数学课堂精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2):131-132
[2]王武.精心打造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9(06):27-28
[3]陶武.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4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