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目标 以生为本 适度拓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进行文本拓展,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用好文本拓展确实能丰富阅读教学,为阅读教学增砖添瓦。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费时费力不讨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用好拓展文本,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
一、落实目标 精挑细选
课堂教学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利用拓展文本,是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进行文本拓展,要明确目标,选择适用的文本。在一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中,有一个教师作课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小古文《司马光》,这位老师引用人教版的现代文《司马光砸缸》及另一小古文《道边李苦》进行文本拓展教学。两篇文章都要在这40分钟里都需要拓展吗?我们来看看本课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小古文《司马光》有识字写字的目标,有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古文并讲这个故事的目标,有体会小古文语言简洁的特点的目标。从目标看,引入人教版的《司马光砸缸》这一现代文对比教学是必要的、有效的,两篇文章一对比读:一长一短,一通俗一凝练,学生一目了然,体会到小古文《司马光》的语言高度精炼、言简意亥的特点,没有对比,老师再怎么费口舌,学生也是不能明白的,一对比,省事高效地完成了目标。这样的拓展是必须的是有效的。
而为了让巩固学生运用理解小古文的方法,老师拓展《道边李苦》让学生运用小古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再读,再理解。本人觉得值得商榷,这样的拓展看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巩固,其实不然。看教学过程,教师在完成说这个故事的任务只叫了两个学生说,人人参与呢?其他孩子讲得怎样?不知。本文还有个任务上完成背诵小古文的任务,在课堂中也只是请一个学生有提示背。这叫完成了目标了吗?为什么完成目标大打折扣呢?没时间呀。时间都花在另一篇古文的學习上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40分钟需要完成两篇古文的教学吗?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会太重吗?
课堂教学应该落实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文本的拓展也应该首先为体现了课时目标服务。否则文本拓展就仅仅是扩大阅读量,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二、以生为本 借力打力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要在学生需要处预设文本拓展——借拓展文本的力量完成教学内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只有学生有需求,老师才设计拓展文本才有效。
(一)有助于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中高年级课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比较深奥,在学生含义深刻的句子无法理解处,这时链接选文及相关资料拓展句子含义,辅助学生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我问学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句诗,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我出示这样的阅读链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这样的内容一出,就有孩子明白:这样的应用是为了说明20世纪科技发展的变化速度之快、成果之多 、范围之广。这样拓展文本就为理解课文思想内涵与提升文本的人文价值服务。又如:在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本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孩子对什么是“山阴道”,为什么景色也会应接不暇?不理解,也没有这样的文化储备,这时我引入文本“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典故: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内容以及原译文,这样使用突破蕴含深刻意义。老师通过文本的拓展,扩大阅读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晴日”的惊喜体验,可谓一箭双雕。
(二)有助于学生对文体特点、语言表达特点的理解。文本拓展是在学生对教材文体特点、语言表达特点不理解时适时出现。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文章文体有什么特点?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学生怎么会有体会呢?开头引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的一些内容:X射线: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长长的几页的多多的内容,再让孩子对比读课文,让孩子发现概括性说明文在发达上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特点。这样的拓展也是十分有效的。
(三)有助于学生表达发展的需要。语文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我们的阅读教学及文本拓展要考虑学生的表达发展的需要。四年级第八单元的作文重点是写想象的作文“未来的……”写自己未来的设计,对学生来说《电脑住宅》是最好的范文,文章的表达的顺序以及介绍方法都很值得学习,但文章的内容距今久远,没有指导意义,怎么办呢?我在教学时把《未来的房屋设计有什么特别》引入教学,让学生找找:未来的房屋设计有什么特别之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了解了有关科技的前沿,明白了作文应该怎样写未来的什么。这样学生得言又得意。
文本扩展,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出的教学预设。是教学策略,并不是目的,要可虑的是学习需求。文本拓展用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三、适量拓展 张弛有度
(一)拓展阅读不要画蛇添足要画龙点睛——适量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教学,为了说明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我出示了这样的阅读拓展材料:从小到大在我们见到的窗户基本都是向外推开的或是左右开的,但是德国有一半的窗户都是向内拉开的……等的材料及实例大量的阅读,让学生谈看法,学生用时是13分钟。
再次教学时我只扩展了“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这样短短的文字就达到了效果。
虽然第一次的扩展量大,但用时十三分钟,这么重要的十三分钟、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十三分钟使用效率就不高了。拓展内容与虽然主题有关,但是重要的课文阅读的时间不足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不足了,典型的画蛇添足。相比较在结尾处应用:节选的内容简短,学生可快速读,这一段的内容对突出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十分有利。可谓画龙点睛。可见选多少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十分重要。
(二)拓展阅读不要蜻蜓点水要掷地有声——有度
在进行文本拓展时,老师有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
一老师在上《渔歌子》一课时拓展了另外的四首诗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等四首古诗让学生读,体会理解作者的心境,时间是8分钟,四首的古诗,学生读一遍,就让学生自己说理解,结果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先不说理解,那么多难读的字,单说读通顺难度都大,还哪来的理解,这时如果老师适度地讲解就更恰当了。
文本拓展是教材的有力补充,他始于教材,为学生服务,终于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文本拓展是否需要,关键看课堂的实际教学,可用可不要的不用,可少用的就不多用。适度适量,少而精,不拔高,不泛滥,让文本拓展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涂献英.撑一支长蒿,向更清处漫溯——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实践与思考[J].课外语文,2015(08):84.
[2]卞金华.建构框架 拓展意义 生成文本——基于一节读写公开课的实践与思考[J].英语教师,2013,13(09):8-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