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真实性量表的汉化及其与积极消极情感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真实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将真实性量表汉化,试图探索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真实性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真实性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593名大学生施测,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探索量表结构和内部一致性系数,进一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真实性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结果:(1)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真实性量表可以划分为四个因子,分别是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2)真实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0.53、0.42、0.61;(3)真实性展现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相关,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真实性量表在中国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维度,真实性对积极情感有积极作用,而对消极情感有负面影响。
   关键词:真实性;真实性量表;汉化;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Abstract:Objective:Authentic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ntal health.Our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authenticity with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Method:Our research convert the Authenticity Inventor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western countries into Chinese,and then test it among 593 undergraduates exploring its construct validity and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by adopt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Furthermore,we utiliz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authenticity with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Result: (1) Authenticity Inven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actors including suppression of authenticity, exposure of authenticity, authenticity in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authenticity when catering for others in Chinese cultural environment.(2) The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for Authenticity Inventory is 0.61,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for four factors are 0.71,0.53,0.42,0.61. (3)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relationships of positive affect with exposure of authenticity. There is als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ionships of negative affect with all above mentioned four factors. Conclusion: Authenticity Inven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factors in Chinese cultural environment comparing with the western division, and authenticity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positive affect and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negative affect.
   Keywords:Authenticity;Authenticity Inventory;Revision;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
   一、前言
   真实性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真实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心理学家们试图去探索真实性对个体积极适应的意义[1]。虽然真实性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早年心理学研究的病理性倾向,以往研究者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对自我真实性的压抑,其关注的是真实性压抑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现代积极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探讨[2],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3~5]。从这个角度出发,21世纪西方真实性研究主要关注高真实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如幸福感[6~7]、人际关系[8~9]、自尊[10~11]等)的积极影响。相比于西方真实性研究的繁荣,中国有关真实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研究工具缺乏。真实性量表(Authenticity Inventory)是一个在国外普遍应用的心理量表,用来测量个体的真实性水平,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以及心理咨询中,旨在研究真实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本。为了促進我国真实性研究,对西方真实性量表进行汉化显得尤为迫切。    真实性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重要影响,Gillath等[12]为了验证依恋安全感可以提升个体真实性而依恋不安全感会增加各种形式的不真实性的发生这一假设,进行了研究。他们的4个研究发现,真实性与依恋不安全感其中的两个方面的低得分相关,这两个方面是焦虑和回避。Johnson等[13]研究行为者和观察者对真实自我的不同判断标准,是通过意向性特征判断,还是通过真实经历判断,他们的研究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认同这样的观点:当个体感受到悲伤、友爱、害怕、内疚、耻辱以及某些特殊的担忧情绪时,更能反映其真实自我。DeGreeff、Heppner、Theran等[11][14~15]也分别研究了真实性对快乐、自尊、积极情感、抑郁等的影响。国内关于其他心理因素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并主要集中于社会支持、自尊、成就目标等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方面[16~19],但目前尚未发现真实性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西方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真实性的定义以及真实性对个体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影響方面,而目前国内有关真实性的研究少见,人们对真实性在我国个体心理健康当中的作用仍不是很清楚。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将真实性量表汉化,整理出真实性量表的中文版本,进行信效度检验,并且进行了真实性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研究,试图探索真实性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对心理健康特别是积极情感的影响,对于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咨询有重要作用。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预研究被试
   为了修改润色真实性量表,随机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在校学生20名作为预研究的被试,请他们对量表条目的语言表达、语法结构、句意理解等提出疑问和修改意见。
   2.主研究被试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593名,共7个专业,其中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25岁,平均年龄19岁,被试在年级、性别及专业上的分布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真实性量表(Authenticity Inventory)中文版
   真实性量表(Authenticity Inventory)由美国心理学家Franzese编制。本研究首先将真实性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邀请资深大学英语教授将翻译好的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与原版英文进行对照,继而修改完善中文版本。在正式施测以前,对20名被试进行了预测,并请他们对量表条目的语言表达、语法结构、句意理解等提出疑问和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将真实性量表中文版修改润色,确定了最终版本。最终版本共23个条目,采用4级记分,非常不同意记1分,不同意记2分,同意记3分,非常同意记4分,原英文版真实性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和谐相融、工具性收益、整合性。本研究将采用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量表结构进行进一步考察。
   2.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
   由Watson等于1988年编制,共20个条目,由20个表达情感的词组成,分为两个维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每个维度分别由10个条目构成。采用5级记分,极其轻微或完全没有记1分,较轻微记2分,中度记3分,较强烈记4分,极其强烈记5分。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7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20~22]。在本研究中,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积极情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消极情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三)研究程序
   采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法,每次施测一个年级的一个专业,先进行真实性量表施测,再进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施测。共发放问卷610份,回收59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59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7.20%。
   (四)统计方法
   采用FoxPro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可靠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真实性量表探索性分析结果
   英文版真实性量表有三个维度:和谐相融、工具性收益、整合性,本研究将真实性量表汉化,探讨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维度的划分是否不同。采用SPSS17.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8次迭代后收敛。根据特征根和碎石图的结果,最终确定了4个因子。这四个因子共解释了37.72%的总体变异。各因子结构和各条目在各个因子上的载荷如表2所示。
   因为n3、n4的因子系数小于0.30,未予显示,故删去n3、n4这两个项目。删除之后再次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根据特征根和碎石图的结果,最终确定了4个因子。这四个因子共解释了40.68%的总体变异。各因子结构和各条目在各个因子上的载荷如表3所示。
   表3的结果表明,中文版真实性量表划分为四个维度比较合适,第一个因子包括9个项目,分别是n6、n7、n9、n12、n15、n17、n18、n20、n23;第二个因子包括5个项目,分别是n5、n16、n19、n21、n22;第三个因子包括4个项目,分别是n1、n8、n10、n11;第四个因子包括三个项目,分别是n2、n13、n14。根据这些项目的意义,将四个因子加以概括并予以命名,第一个因子为真实性压抑,第二个因子为真实性展现,第三个因子为场合性,第四个因子为迎合性。真实性压抑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倾向于不表现真实自我,使自我真实性受到压抑的情况;真实性展现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倾向于表现真实自我,使自我真实性得以展现的情况;场合性是指个体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而表现不同的自己;迎合性是指个体为了迎合他人,获得他人的赞同或喜爱,倾向于表现出他人期望的样子而不是真实的自我。    (二)真实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真实性量表以及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显示,真实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小于0.7,量表的项目还需改进和调整;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0.53、0.42、0.61,其中真实性压抑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具有较好的信度,不需修订;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信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分量表的项目数较少的缘故,未来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编写更多的条目以增强量表的信度。
   (三)真实性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相关分析
   将真实性量表的四个因子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计算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与积极情感以及消极情感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结果显示,真实性压抑与积极情感不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真实性展现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显著相关;场合性与积极情感不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迎合性与积极情感不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
   (四)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真实性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作为因变量,将真实性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将性别、年级、专业做虚拟变量转换后,作为控制变量,放在自变量的第一层,其中性别以女生为参照点,年级以大一为参照点,将七个专业分为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经济类(卫生经济、公管、市场营销)、药物类(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后,以药物类为参照点,;将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作为真正的自变量,放在自变量的第二层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的结果显示,在积极情感对真实性的回归分析中,模型2决定系数ΔR2=0.13,说明因变量(积极情感)的变异中有13%是可以由自变量(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所解释。模型2方差分析,p小于0.05,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即回归方程显著。真实性展现对积极情感的回归系数显著,而真实性压抑、场合性、迎合性对积极情感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在消极情感对真实性的回归分析中,模型2决定系数ΔR2=0.08,说明因变量(消极情感)的变异中有8%是由自变量(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而引起的。模型2方差分析,p小于0.05,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即回归方程显著。真实性压抑对消极情感的回归系数显著,而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对消极情感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四、讨论
   (一)真实性量表在中国的修订。英文版真实性量表有三个维度:同质性、工具性收益、整合性,而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中文版真实性量表可分为四个维度: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为什么中文版的量表维度划分与英文版的划分不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真实性量表的英文版翻译成中文,在汉化过程中,可能由于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而导致某些词句意义翻译上的偏差,从而使得维度划分产生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真实性上的表现不同,从而导致维度划分的差异。在西方文化环境下,崇尚人人平等和个人绝对的自由,强调个体独特性和个人利益至上,社会氛围比较寬松。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们倾向于更多地展示自我真实性。因此英文版真实性量表维度的划分,主要考虑的不是个体是否展示真实性,而是个体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出于什么动机而展示真实性,是为了获得社会利益而表现出同质性,还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表现出真实性,抑或是为了整合性的目的,而表现出真实性。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崇尚集体主义和团体的力量,集体利益至上,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在这种严谨的文化氛围下,个体差异和个体独特性容易被掩盖,人们倾向于保持和团体中其他人一样的状态,更不容易表现出自我真实性。因此中文版真实性量表维度的划分,必须考虑的是个体是否展示真实性,然后才是展示真实性的动机。根据真实性展示与否,分为真实性压抑和真实性展现,根据展示真实性的动机,分为场合性和迎合性。根据不同的场合,真实性的展现也不同;通过展现别人期望的样子,而不是真实的自我,来迎合他人,达到获得他人喜爱和认可的目的,这也非常符合中国人受他人影响较深,自我意识不够独立的文化特点。
   本研究发现,中文版真实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0.53、0.42、0.61。总的来说,除真实性压抑这个因子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外,其余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而导致某些词句意义翻译上的偏差,或是汉语表达不够准确和严谨,导致中文版真实性量表对真实性的阐述不够到位和全面,因此内部一致性系数较低。也可能是因为样本施测人群具有明显的倾向性,593名被试均是南方医科大学的本科生,单纯医科大学生的被试样本可能导致其在某些项目上的回答偏向的一致性。信度系数较低,也有可能是因为四个因子的划分不够合理,本研究仅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四个因子的划分,并没有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加以验证,这可能也是内部一致性系数较低的一个原因。
   (二)真实性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真实性展现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相关,真实性压抑、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相关。真实性压抑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可以解释为,当一个人压抑自己的真实性而表现伪装的自我时,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可能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或是当一个人有消极情绪时,他更倾向于伪装自己而不是展示真实的自我。真实性展现与积极情感显著相关,可以解释为当一个人展现自我真实性时,他的内心不存在自我冲突,是快乐的,可能对情绪有积极影响;或是当一个人情绪积极时,他更倾向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场合性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可能是因为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的自我会产生自我冲突,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迎合性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个体通过展现别人期望的样子,达到了获得别人喜爱或认可的目的,然而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所产生的满足感并不足以抵抗伪装自己而产生的自我冲突,所以情感最终转向了消极的一面。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真实性展现对积极情感的回归系数显著,而真实性压抑、场合性、迎合性对积极情感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真实性压抑对消极情感的回归系数显著,而真实性展现、场合性、迎合性对消极情感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由此可见,积极情感中真实性展现的决定作用最大,可能是因为个体展现真实性时,内在自我和外在表现是统一的,不会产生自我冲突,个体的内心是快乐的,因此较易产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中真实性压抑的决定作用最大,可能是因为个体伪装自己,不展示真实自我时,内在自我和外在表现不一致,会产生自我冲突,因此较易产生消极情感。
  参考文献:
  [1]曾细花,真实性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08):第27-29页.
  [2]Mitchell, S.A.,True selves, false selves, and the ambiguity of authenticity. 1992.
  [3]Lopez,F.G.and K.G. Ric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6. 53(3): p. 362.
  [4]Harter, S., Authenticity. 2002.
  [5]Wood, A.M., et al., The authentic personality: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enticity sca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8. 55(3): p. 385.
  [6]Rogers, C.,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2012: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7]Harter, S., et al., A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 and peer support on adolescent false self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2): p. 360-374.
  [8]Ryff, C.D.,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7(6): p. 1069-1081.
  [9].Swann,W.B., C. De La Ronde and J.G. Hixon,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ity strivings in marriage and court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6(5): p. 857-869.
  [10]Brunell, A.B., et al., Dispositional authenticity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48(8): p. 900-905.
  [11]Impett, E.A., et al., Girls' relationship authenticity and self-esteem across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8. 44(3): p. 722-732.
  [12]Heppner, W.L., et al., Within-person relationships among daily self-esteem, need satisfaction, and authentic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11): p. 1140-1145.
  [13]曾細花,高中生真实性特点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5):第761-763页.
  [14]DeGreeff, B.L., A. Burnett and D. Cooley, Communicating and philosophizing about authenticity or inauthenticity in a fast-paced world.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0. 11(4): p. 395-408.
  [15]Gillath, O., et al., Attachment, authenticity, and honesty: Dispositional and experimentally induced security can reduce self-and other-de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5): p. 841.
  [16]Heppner, W.L., et al., Within-person relationships among daily self-esteem, need satisfaction, and authentic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11): p. 1140-1145.
  [17]Johnson, J.T. and K.R. Boyd, Dispositional Traits Versus the Content of Experience: Actor/Observer Differences in Judgments of the" Authentic Sel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4): p. 375-383.
  [18]Theran, S.A.,Authenticity with authority figures and peers:Girls’ friendships,self-esteem,and depressive symptomat-
  ology.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27(4): p.519-534.
  [19]白景瑞应湘,不同心理弹性大学新生的积极消极情绪特征. 心理学探新,2010(04):第81-85页.
  [20]严标宾与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3):第60-64页.
  [21]王琨与刘欢欢, 大学生适应性、认知灵活性与情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保定学院学报,2013(01):第105-109页.
  [22]赵春兰与金志成,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2008(06):第33-36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