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形式活泼又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也是被许多学校、老师所青睐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听课、交流、研讨中观察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应用广泛,但过多的活动和低效的合作,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本文从抓住教材重难点,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聚焦学生真问题,把握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三个方面谈谈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一些做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绽放应有的光彩。
  【关键词】有价值的内容;聚焦真问题;把握有效时机;关注活动过程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形式活泼又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也是被许多学校、老师所青睐的一种学习方式。许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我们在听课、交流、研讨中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应用广泛,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
   1.过多的活动
   教师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了解数学的价值。然而,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又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活动过多,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让学生去探索,大多有“泛滥”之势,就是成绩优秀、精力过剩的孩子,也难免会有疲劳之感。而且活动过多,往往费力不讨好,导致学生整堂课都非常“忙碌”地交流、汇报,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少部分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却难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体现。
   2.低效的合作
   课堂上,合作风行,令人欣喜。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没有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也没有考虑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效果,结果是花费了许多功夫,却无实际效果。有时活动过程时间过短,有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忙,生往往得不出正确结论,导致合作交流时只为个别优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则容易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分组不分工,课堂上各个小组各自为阵,乱成一片,汇报结果时选派的代表往往是优生,他们主宰着整个课堂,他们的结论就是小组的结论,他们的见解就是小组的见解,而其他组员相对能力较弱,反应较慢,长此以往,他们易形成依赖性、盲从性,滋生各种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具體案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抓住教材重难点,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无效的劳动。有关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概念学习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有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讨论的内容必须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内容;2.挖掘教材内涵,领会编排意图,这样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如,教学“认识射线和直线”时,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可设计为:自学课本,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学生也就了如指掌了。省去了射线有什么特征,直线有什么特征等等一些繁杂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活动的问题时都要有一定浓缩性,概括性,起到以大问题带出小问题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深刻的。
   二、聚焦学生真问题,把握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
   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是异口同声的课堂,而是时有争论和辩论的课堂。我在教学《认识平行线》时,活动一的主题是弄清平行线的特征,但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 是一组平行线,有的则认为不是。它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呢?这应该是课堂上学生真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各方辩论,摆出自己的理由,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对平行线特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好的研讨问题很重要,但把握有效的时机,对生成性的学生的真问题加以提炼,形成新的研讨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更为重要。这不仅能无痕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无痕地让学生产生辩论、交流的愿望,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计这样的活动过程: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出猜想(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实践检验—结论。这样的活动流程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合作学习的脚手架,体现了获取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即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转化成旧知识,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方法也为学生后面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做好了铺垫。
   2.明确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特别是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参与。这样做实际上是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所面对的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小学生,他们很难有效地合作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互动交流必须在老师的主持下进行。在小组讨论前,老师要做适当的讲述,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在小组讨论中,老师要适时地指导参与;在小组讨论后,教师要适时作出评价。
   3.给予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
   学生参与讨论,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作为基础,而个体的思考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只有学生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正面交锋,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有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是大有好处的。
   4、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理念。但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时常有这样的场面:如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随意地说、不负责任地说。对此,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其实,这貌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良个性的纵容。
   因此,课堂上要避免出现纵容学生不良个性的情况发生,就要做到:(1)组内分工明确,如组长只点评,不发言;交流时多让差生说,其他同学帮忙补充;汇报时,由小组长随机点等。(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对个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直接、正确的教育;对于学生发言中的明显错误,要及时纠正和引导。(3)指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4)尝试使用精炼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任何一种学习模式,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都要本着辩证的观点去对待、借鉴。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率高了,这就是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摆设,要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绽放其应有的光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9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