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背景下音乐课翻转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汉口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为例,围绕中国民族音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慕课翻转模式的音乐教学对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为高校音乐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慕课;翻转课堂;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66-03
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已经被广泛地关注。传统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工作被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形式开展教学,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社会实践活动等,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课时有限性、学习被动性等弊端。这些在课程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音乐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精神和物质价值相互结合的产物。当今,在各民族大发展、共同繁荣的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本土文化带来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源。在高校开设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能让大学生体验民族音乐原生态的独特之美,让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植入充满民族特色的信息和符号,使他们深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灵感与魅力,最终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以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为例谈翻转模式之下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当今之世,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触角早已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深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革新了人们的思维。慕课是MOOC的音译,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译为大型开放性在线课程,是教育理念革新后的产物。如今,“工业4.0”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浪潮,它为世界带来革新的同时,也将惠及教育领域。比如,它将为教学提供更佳的技术服务。那么,慕课+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新教学模式登台,必然会挑战、甚至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笔者身为汉口学院音乐教师,谨以自己所教授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为例,从线上导学、线下课堂活动设计、课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慕课翻转模式的音乐教学对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笔者希望藉此抛砖之论,引来珠玉,为高校音乐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线上课堂启发式导学
1.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笔者按照该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将智慧树教育运营平台的音乐教学视频资源编辑整理分类为多彩的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文人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十个专题。并根据每个专题的学习指南制作成PPT、微视频(时长5分钟),其中涉及民族音乐的分类、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代表作曲家、经典作品简介、文人音乐典故等相关知识点的概括,图文并茂,进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和鉴赏。学生在利用微视频和网络资料对应作品听赏后,在平台进行提问发帖互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作演讲视频,笔者随时关注各单元学生自学和回帖情况,进行个性化导学,指导完成各章的主题演讲。
2.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了解学生的特征、现有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此举既能激发学生慕课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也能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最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慕课的学习。
(二)《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线下课堂互动式教学
目前,我校《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采用慕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慕课教学的重要特征。《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慕课式的教学方法兼具多样化、灵活性。它不像過去那样让学生被动地聆听音乐,而是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感受音乐。为提高课堂教学翻转的实效性,笔者根据专业和院系进行了分组,引导学生针对线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且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创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以下是汉口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慕课+翻转课堂的线下课堂实践活动:
1.小组课外采风成果展示。线下教学,由于汉口学院选修《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的学生来自不用的专业、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民族背景,因此笔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以小组为单位采录家乡民间音乐,搜集整理资料,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会,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展示,在课堂上学唱从各地采录和搜集的民间音乐。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导他人练习本土的念字发音。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笔者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分析和判断,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笔者认为,线下课堂活动对学生线上学习起着很好的补充和深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我展示的方式既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参与度,又能够使其接触到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音乐、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原生态知识。
2.小组根据音乐进行创编。节奏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所特有的标志。特殊的节奏型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特色及音乐风格。例如,在对中国民族音乐“文人音乐”这一章节的欣赏学习中,学生们难以把握古代词调音乐《扬州慢》《阳关三叠》等古曲的节奏、韵律和风格。因此,笔者引领学生尝试从生活中的语言、谚语以及古诗词朗诵,结合简单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设计音乐节奏游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分组进行游戏创编。在整个线下游戏创编的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活动的趣味,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创编律动的过程中主动完成了对音乐的体验与欣赏。
3.小组用图谱符号表现音乐。在线下课堂,笔者通过引领学生用绘画或者图形谱的方式将所聆听的音乐用自由的符号表现出来。以下是学生用倾斜向下的箭头表现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特点: 这首河北民歌《小白菜》讲述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每句旋律都呈现出下降的旋律进行。学生用4个连续下行直线箭头的符号将歌曲悲哀的情绪直观地表现出来了。
笔者发现,通过图形谱的方式引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为学生充分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当抽象不容易记忆的音乐旋律表现为了具体的可视化的符号后,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也更加直观的感受音乐的高低、强弱、音乐风格、音乐情景。
4.小组讲述情景故事。情景故事讲述是学生根据欣赏主题,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通过讲述音乐家轶事、音乐作品创作的故事或者典故,以便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例如,在欣赏越剧《梁山伯祝英台》时,有小组讲述封建礼教以及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时,有小组讲述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在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有小组讲述滇西古地茶马古道的爱情故事等。这种翻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来讲述情景故事。在学生搜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该模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和情感共鸣,营造感受音乐的良好氛围。
5.小组民歌模唱竞赛。民歌模唱竞赛,是要求学生对线上所学民歌进行旋律学唱、风格模唱及小组竞赛。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对作品仔细聆听,尽可能弄清楚该作品的时代背景、地方风格和语言特色,利用听录音、看视频的方式对民歌进行学习、模唱。
在学生自主的学唱过程中,笔者引领学生注重模仿民歌的方言音调,因为若要唱出传统民歌的纯朴韵味,就应在模唱中尽可能地用该民歌所属地的方言语音演唱;再者,要根据不同民歌不同地域风格的色彩,尽量去模仿该民歌原有的风貌。例如,陕北民歌《脚夫调》应模唱其凄楚苍凉、西南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应模唱其率真活泼、江南民歌《杨柳青》应模唱其优美婉转、含蓄深情。另外,少数民族的民歌也是本课堂模唱的内容之一。比如,模唱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时,应注意其中甩音及颤音的润腔装饰,应该要淋漓尽致地去模仿表现。
通过线下课堂民歌模唱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的评价方式
针对该课程,笔者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外,我还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记录(学习时长、课后测试、作业上传、讨论区活跃度)和课堂活动中的合作创新表现进行加分等等,形成包括学生信息、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学习评价及学习反馈的评价系統,据此我就能够对学生作出最终的评价。以下是汉口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互评标准表及课程评分表:
结语
慕课时代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的翻转及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组织活动。在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慕课教学的模式贯穿教学活动之始终。关于线上学习,学生可通过自己的需求来对线上学习内容作出选择和停顿,然后在课后按要求进行回顾和憧憬,此举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关于线下翻转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互动实践,能让学生从愉快喜爱到主动地聆听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实践证明,慕课时代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应按照既定的慕课教学步骤,结合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要求,与时俱进,实行慕课背景下的教学策略的多元化开展。
参考文献:
[1]梁嘉.基于慕课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
[2]江志斌.中国慕课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1).
[3]张君.高校中推广“慕课+翻转课堂”的优势和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4]管思怡.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