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一轮教改中,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人地协调观”培养已成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本文以“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为例,以教学设计的形式探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教育部2014年4月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四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人地协调观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观点上。高中生正处于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确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尤为重要。笔者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一、教學目标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背景知识的案例探究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此内容的要求是:“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在前一节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产的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和原则。本节课围绕“南京市化工产业到底该不该搬迁?”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京市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 《南京市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节选与《南京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节选等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分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分组讨论,案例探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其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城市
  展示一:南京市化学工业园港区位置图
  南京市化学工业园港区成立于2001年,是江苏唯一经国家批准、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特色专业园区。位于南京市北部,长江北岸,距南京市中心30公里,面积1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0万人。
  展示二:两则新闻
  (1)2014年2月18日,南京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做出重要决策:力争在十年内,南京搬迁关停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企业,改变‘化工围城’的现状。
  (2)《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近日实地调查发现,南京改变‘化工围城’的‘十年搬迁计划’虽已动迁了不少中小型企业,但大型企业,如:金陵石化、南化集团、扬子石化等,由于搬迁成本、员工安置等问题,目前没有任何进展,因此,南京‘化工围城’十年搬迁计划目前已有搁置之嫌。
  提出问题:南京市化工产业到底该不该搬迁?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的意识。
  2.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说说赞同哪个观点,并阐述理由。
  观点一:南京化工产业该搬迁。
  观点二:南京化工产业不应该搬迁。
  学生回答:“同意观点一,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化工围城现象会增加城区环境污染,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学生回答:同意观点二,工程涉及到较多大型企业,牵扯到诸多如人员安置、新厂选址、成本租金等一系列问题,搬迁问题需长远考虑。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发展。
  3.结合已学,启发新的思考
  教师: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发展产生的问题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因此,我国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路线,那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教师:我们参考这三个内涵,深入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将大家的意见汇总写在黑板上。
  学生答案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矛盾。
  4.层层深入,寻找解决途径
  教师:“如果化工产不搬迁,环境污染问题怎么解决?怎么做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学们可 (下转第89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