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的进步与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将进一步讲解现在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并对这些给出系统的讲解与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创新
情境教学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把情境教学当做指导,并且把语文自身的优点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使这种学习理念能融入学生的内心。当今来讲,越来越多的人民教师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使用情境教学的目的
1.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推广情景教学时,人民教师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教学辅佐器材,例如展现各种不一样的照片,观看一些优雅的音乐和出色的动漫来讲解令人着迷的故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开发出来,让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方面,从而来提升教学水平[1]。
2.减轻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难度
文字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是小学生小学几年将要学习和记忆的文字,并且还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并且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到,所以对学生自己来说算是一种难度,而且习惯于口头讲解的老师,学生很困难学习和理解文字的含义,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采用了情景教学方法之后,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释放,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理解文字的意思,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将文字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在书本上描写,然后指出书写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非常乏味,对学生缺少创新没有好处,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教学水平也无法得到保证。
2.学生的课堂评论缺少合理性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一般会采用听写的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写错的文字,老师一般会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从这种角度出发,是一种对学生的处罚手段,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而且对学生学习文字没有任何作用。文字记忆是文字学习的一部分,不能单纯的记忆,还要理解文字的含义,要通过学生的记忆方法判断其科学性。
3.文字教学缺少革新
在以往教学手段中,教师通常会对学生现在学习的程度进行调查,一般会采用听写的方式,以此展开指导学生,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完成汉字的学习,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在教学创新上,学校也对创新缺少重视,不能对创新研究给出相应的指导,虽然知道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但仍然选择继续使用[2]。
4.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不能集中精神力,不能紧跟老师的思绪,所以这种形式对学生非常不利,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所以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正确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1.兴趣教学方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都是用老师辅助的方法,比如展开课堂游戏,对一些生涩的字,用游戏的方式拆分、构成,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动化教学理念
文字自身是非常乏味的,通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反复学习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但这种方式非常枯燥,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好处,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国汉字起源于最早的象形文字,教師应该从这一点出发,使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的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学习文字“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个文字有三个“人”字构成,表示人非常多,从而形成了“众”。
3.活动化教学手段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有必要采取活动化教学模式来消除老师和学生的代沟,而且还可以使情境教学充分发挥,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字自身的构成美,以发挥学生自身情感的释放,让学生对文字有更深的兴趣。
4.自然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用把校园的环境连接进来,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让学生融入其中,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指导,同时又能让学生把校园环境与学习相连接,减少学生学习上的难度,例如,教师在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如果学校中有小湖,就可以把环境带入其中,不但而能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还可以提高课堂质量[3]。
总而言之,从现在教育水平来讲,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足够的耐心,所以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良。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达到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庆华.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8(10):100-101.
[2]姜威.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J].才智,2018(26):115.
[3]卢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差生怕发言心理纠正方法[J].教书育人,2018(25):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