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观察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当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势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应用
  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学手段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素质教育领域,也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有了兴趣,心里上才能自觉地接受知识,才有追求知识的欲望和激情,才能使孩子们感到兴奋和愉快。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以交互的方式,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显示出来,使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欲望情绪,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有兴趣去做一件事,他便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学《小猴戴帽子》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小猴子制作几种不同的形状、颜色的草帽,课件中高大的小熊猫,雪白的小羊,聪明的小猴,可爱的小猫,各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再配以动画的效果,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从而使孩子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高兴地笑着、跳着,他们之间议论谁的草帽漂亮,孩子的学习兴趣浓厚。如在教学“分类计数”活动中,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软件,整个活动以小企鹅变魔术和孩子们做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每当电脑显示小企鹅一边唱着动听的歌,一边拍打翅膀,带出各种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这色彩丰富、富于变化的视觉画面,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的欲望,同时电脑又以小企鹅唱歌或生气的形式来判断孩子回答的正确与错误。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丰富孩子词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前景,使孩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提高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丰富孩子词汇。例如:《最大的动物》一课,如果从纯文学角度给孩子分析事物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孩子比较难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特别是配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会使语言和形象得到有机的融合,直接刺激孩子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在这一课件制作中,考虑到为了让孩子了解哪一种动物最大,我采用了切点画面、定格及对比的方法,将故事发展情节突出重点,教學中,一些通过教师的语言解释,孩子仍然无法理解的内容,孩子根据画面的情节,让孩子将给其他同学听,孩子能完整地把故事讲述完,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表达不仅用词恰当,而且词量也得到了增加,让你不能想象这是出自一年级孩子的口中。对课文理解不言而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孩子对于抽象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把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把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具体客观事物,从而使孩子们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打好基础。
  在古诗的教学中,如果让孩子单纯背古诗,背两遍他们就有了厌倦的情绪,坐不住,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使孩子进入情境当中。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制作了课件,孩子从画面上看到作者年轻时候出走,老了归家,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对古诗的理解,而且学习兴趣浓厚,学得活,记得快,体会深。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情境也就达到了教师预想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孩子的语文课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通过观察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同时才能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如,在教学《美丽的公园》时,美丽的公园孩子在图片中看到,图片使孩子对大自然感受不是很深,教学呆板,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应用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以其无限的时光展现它无限的魅力。通过这种直观的画面观察才能使孩子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记忆力才能保存,思维才能得到开发,想象力才能展开,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给孩子直观的形象。跌宕的声情让孩子观察到外面形象,说明其中的道理,观察到外面的特征,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教育领域引进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得到刺激,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海洋.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28).
  [2]陈乔兰.巧借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