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式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标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文章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为例,尝试着在问题的创设与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地理教师锐意进取,改革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问题式教学如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一、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对应的新课程标准为:“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本课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为:(1)区域认知:通过地球与月球昼夜温差的对比和分析,初步形成地、月大尺度的区域特征认知;通过分析青藏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而气温却很低的原因,理解区域特征,提升区域认知。(2)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形成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完整流畅的地理思维和体系,生成思维导图,并学会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综合思维。(3)地理实践力:动手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联系生活、学以致用。(4)人地協调观:体会大气热力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感恩大气、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自制学案提供图文材料并设置课前探究问题链:1. 大气的垂直分层?哪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2. 什么是辐射?有什么规律?3. 太阳辐射为什么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4.
  大气的主要成分?大气中哪些成分对太阳短波辐射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哪些成分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学生先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做好课堂交流的准备。课前问题链探究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 设疑导入
  结合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设置两个蕴含认知冲突的问题:(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可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12点,而往往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为什么?(2)海拔越高离太阳越近,可是为什么登山时登得越高气温反而越低了呢?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不急于要学生给出答案,而是即时引入新课的学习。
  (三) 读图探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课本“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依据太阳辐射能进入大气后的流动和转换过程,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动评价及总结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链设置为:(1)近地面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全部到达地面了吗?为什么?夏季晴天为什么比阴天更晒呢?(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不是被地面全部吸收?为什么?(4)大气为什么少量吸收太阳辐射而大量吸收地面辐射?(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什么?(6)大气增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大部分热量去哪儿了?对地面有什么意义?冬天晴天的夜晚比阴天为什么更冷?(7)简要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用箭头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通过问题链的探究,结合课堂生成和相关实际现象的连环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挖掘图像隐含的地理信息,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中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明晰地理过程和地理原理,生成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并初步形成关于地气系统大尺度的区域认知。通过合作讨论与相互评价,动手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提升地理实践力。
  (四) 迁移应用
   1.
  呼应导入。教师再次展示上课伊始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及时运用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既提升了综合思维,也增强了地理实践力;同时还体验到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补充了继续参与课堂的动力。
   2.
  课堂活动。教师展示月面昼夜温差示意图,运用课本“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地球上天气晴朗时和天气多云时昼夜温差一样吗?为什么?分析昼夜温差需要综合运用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原理,通过地月比较,巩固大气热力作用和受热过程的完整的思维体系,总结课堂,提升综合思维,形成地、月大尺度的区域特征认知,并深刻体会大气热力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感恩大气、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 课后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生成的质量,教师提供我国青藏地区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含有两个易混概念的问题链:(1)青藏高原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2)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很强,但气温却很低,为什么?引导学生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到青藏地区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剖析了“光照”和“气温”两个气候要素在青藏地区的综合,既深化了知识,又升华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三、 问题式教学反思
  地理学习是在真实地理情境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往复中发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引发真实的学习。基于学生实际而巧妙设计的问题链能激发地理求知欲、引发思考探究行动,又能引导关联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有效推进学生地理思维不断进阶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创设地理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链、有效引导学生互动探究与评价是作为地理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胡金玲.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J].地理教学,2018(13).
  [2]雷建国.浅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6(9).
  作者简介:
   林彩霞,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6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