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化工专业英语能力不足将严重制约化工专业人才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针对本科生的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当以夯实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充分应用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条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学校结合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从课前准备、课上讲授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展开。课前基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化工英语应用能力,融合石油特色的理念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课上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网络教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学习渠道,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课后采取线上反馈与线下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课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条件;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6-0074-03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才应用能力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化工专业领域内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多,由于化工专业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化工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条件,为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有效开展提供了设备和条件。“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因此,本项目小组从课前准备、课上讲授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对我校化工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化工专业英语的特性及教学目的
  首先,化工专业英语的专业性较强,在词汇、语法和文体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2]。在此基础上,贾长英[3]等指出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当通过“归类、比较、举例”等方法,重点阐述化工类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规律,并从“基础词汇的专业含义”“字面意义的专业引申”“专业术语的正确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最终达到“不断丰富和扩展这一体系,具备运用专业文献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普通英语课程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较少涉及专业性较强的化工专业英语词汇。因此,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夯实学生的化工英语词汇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化工英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
  (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差,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足等问题[2],如何改革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实现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已经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蔡基刚[4]指出,随着“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行,近年来,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所提高。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课程标准》在英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接近于大学英语。未来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从综合英语向专业英语转变。蔡基刚认为,由于综合英语属于通用英语性质,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四、六级考试和日常的社会交流,根本无法适应学校各专业和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的需求。专业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开展他们专业和岗位的工作,因此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顺应了由“综合英语”向“专业用途英语”转变的发展趋势,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化工专业人才在化工行业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国宁[5]指出,我国英语教学的理念呈现出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趋势,日益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扮演英语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具有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适用方法,才能保證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应当通过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互联网时代,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实体课堂,课堂之外存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供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于当代优质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新型学习渠道,并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
  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针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新型教学设备与技术条件,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关注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开放新颖的课堂形式,积极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条件,线下授课与线上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教学团队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2017年开设的化工专业英语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次实践过程中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环节、课上讲授环节和课后反馈环节三个方面。在教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丰富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增加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学生演讲小课堂和英语翻译接龙游戏互动,同时通过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慕课”[6]和课堂微慕课,将网络教学引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及学习方式;二是建立微信反馈群,以接力提问、接力回答的形式,及时对课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复习反馈。   (一)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准备环节的目的在于确定课程开展的主线和基调,保证课程进度有条不紊。本项目小组将课前准备环节视为化工专业英语课程开展的必要环节和首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一是开展学习经验、教学经验交流会。由团队成员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总结以往教学中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并邀请往届学习过该课程的优秀学生进行学习心得的分享。二是在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每位团队成员提交一份教学计划,由其他成员进行点评。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结课方式等;三是研讨确定毎份教学计划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最终形成本次教改实践的教学大纲。本环节的开展方式及创新点主要在于:
  1. 将学生吸纳到交流研讨会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各自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相互借鉴经验,弥补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学改革的效率。
  2. 基于学生化工专业能力的培养,从四大基础化学出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化工专业应用能力,并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有的石油特色,形成具有石油大学特色的化工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3. 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翻译技巧及阅读资料库,提升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在保持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辅以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实践,将基础化学、石油化工知识与专业英语表达之间构建起桥梁。强化化工专业英语的石油特色,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良和精通英文的高水平化工专业人才提供条件。
  4. 确定以翻译为重心的教学内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充分与教学目的相契合,为实现夯实基础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翻译能力的训练和教学。并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化工专业英语翻译难题设计翻译专题,在形式上主要是长句翻译、短文翻译,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化工专业基础知识的英译汉和汉译英。
  (二)课上讲授环节
  充分利用新型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学习渠道,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本项目组在研讨式、启发式的教学理念下进行了多种授课方式的探索实践,如翻转课堂[7],将传统课堂展示转变为学生为主导的“学生演讲小课堂”;通过游戏互动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化工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慕课”和独创的“课堂微慕课”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选择重点词汇进行配图教学,如重要化学物质的英文翻译与化学物质图片相匹配,对化工流程相关的翻译则配合化工流程视频进行教学,以便加深学生对专业性较强的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同时定期选择国外优秀英文专业课播放并讲解评论,增进学生对某些特定问题的理解深度,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及合理表达的方法,提高其采用中英文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翻译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内容主要是化工专业英语相关的长句翻译、段落翻译、文章翻译等,翻译形式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讨论形式是由授课教师向学生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分小组讨论翻译结果,每次由三个小组向大家展示翻译结果,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点评。
  3.翻译接龙游戏。将学生按5~7人分为一组,由教师给出要翻译的英文长句,第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阅读该长句,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复述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将其翻译成中文传给第三个人,再由第三个人翻译成英文转达给第四个人,以此类推,将最后一个人翻译出来的英文与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对比。在游戏中使学生掌握翻译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充分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
  4.学生演讲小课堂。根据化工专业英语课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讲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演讲小课堂”的主题。将上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演讲题目,并在课堂上做PPT展示。让学生在查找文献,整理相关知识点的同时,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重点难点的理解。同时通过英文口头演讲,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5.结合新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将慕课技术应用于化工专业英语的课堂中,形成在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微慕课。即将上课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内研讨,不定期地在学生微信群里针对课堂上讲授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而其他小组则根据该组提出的问题,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反馈到学生微信群中,供其他同学浏览和学习。学生和教师可对各小组录制的视频做出点评,评选出最佳答案,并对相应的小组给予奖励。如此设计学生可随时随地、反复多次浏览,可充分了解其他同学的英语学习情况,还可知悉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与需要改进之处。为提高学生对课堂微慕课的积极性,将课堂微慕课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以及录制视频的質量进行打分,计入期末总成绩中。与此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慕课中找到与学生提出问题相对应的课程视频,在课堂上将学生录制的视频与“慕课”的视频进行对比,查缺补漏、弥补不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课后反馈环节
  1. 线上反馈与线下反馈相结合,建立微信反馈群,增加学生答疑解惑的途径。微信群成员包括教学团队成员和选课学生,每次课后24小时内,由学生在群内接力提问,提问形式为:“针对本次授课内容,我有以下问题:jkl”,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由群内成员开始接力回答,回答形式为:“针对问题1(或其他序号问题),观点j,观点k”。此环节供学生展开充分讨论,每个学生均可针对任意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理想结果为每个问题均可形成数个观点。最后,授课教师将自己的观点附在学生观点之后,并于下次课前发到微信群中,学生课前阅读后,如仍有疑问,可于下次上课时当面向教师提出。接力的形式可以避免因为群聊人数过多而导致学生漏读信息,也可节省统计问题和答案的时间,可以实时地向群内成员展现讨论的最新进展,即每个群内成员只需阅读群内的最新一条信息,即可了解群内全部重要信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微信群反馈,对在群内提问并获得三位以上同学回答的学生在课堂评价上进行奖励,并由授课教师适当地在课堂上对群内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2.完善课课程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将传统以期末考试为结课形式的评价体系转变为多角度、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学生讨论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完成的学业情况进行打分。期末考试增加阅读英文文献及缩写内容摘要的方式,与专业词汇及英汉互译等閉卷形式补充互助,全方位评价学生灵活运用中英文语言描述化工专业知识的能力。具体评价标准为:纪律考勤作业成绩30%(其中出勤占10 %、微信反馈群研讨情况占10%、课堂微慕课占10%)+ 课堂演讲成绩10% + 期中考试20% + 期末考试40%(其中词汇占10%、英汉互译占60% 、阅读与写作占30%)。
  三、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应当以夯实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充分应用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条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我校结合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将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课前准备、课上讲授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开展。课前基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化工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融合石油特色的理念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内容。课上环节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学习渠道,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课后采取线上反馈与线下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课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 段爱军,孟祥海.提高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28-229.
  [3] 贾长英,唐丽华,张晓娟,等.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6):81-84.
  [4] 蔡基刚.综合英语还是学术英语——一个必须正视的方向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4-96.
  [5] 国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期的教师角色——评《英语教学改革及教师发展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2.
  [6] 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等.后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3):44-52.
  [7]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责任编辑:刘凤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0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