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发展到今天,还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从价值层面看,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困境;从实践层面看,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困境。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其培养目标定位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复合技术、职业素养、合作创造,并通过完善培养目标、培训师资队伍、丰富教育资源等策略,保障其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5-0037-05
近些年来,我国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焦点,科学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当前,很多学者都关注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并展开了相关研究。截止2018年底,篇名包含“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就有192篇。但是,已有论文很少专门关注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本身存在的困境并寻求突围的方法。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规则和总方向,培养目标必须引起所有学校的重视和关注。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提出与发展进行梳理,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困境和实现困境,从而提出突围策略。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从外延性扩展转移到内涵式建设,质量建设成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科学的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管理者往往都是以培养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行动指南,从而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高职院校也会以培养目标来评估教育教学活动,检查学校各项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更能够发挥培养目标的指导性作用,帮助教育管理者更有效地选择和组织各种所需的教育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二)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是高职院校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职教育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也容易导致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下降。通过确定合理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并努力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学校可以更加科学而明确地展开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这将有利于提升其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培养目标可以为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提供方向,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并不断激励自己、发展自己。不同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以培养单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1],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更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体落实,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蓝图,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面临的困境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困境
1.轻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有些高职院校领导者认为职业教育就只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无关系,因而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而忽视了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获得专业技能、养成多学科研究的逻辑思维方式,成为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2]。此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最能体现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有学者就发现,目前,中高职教育趋同性显著,这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将“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作为其培养内容,最终导致了学生“在知识面上不如中专,在操作能力上不如技校”[3]。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幫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创新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同时,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还应该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更多元、更复杂的技术,并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2.疏忽职业素养的培育
作为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对学生在职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强调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之下,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国高职院校忽略职业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职业素养培育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有调查显示,大多学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方式还主要是讲座、主题活动等[4],形式较为单一。其二,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具体。例如,在传授职业道德时,很多职业院校都是以一些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但是,这样的抽象、困难的道德准则只会让学生觉得无从做起、难以落实。其三,职业素养培育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还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计划实施,同时,许多学生并不重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也不清楚职业素养对其人生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5],这些都是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忽视社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性强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相当多的实践课程,但很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具体来看,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胜任工作岗位、掌握工作技能,但也是学生立足于社会、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胜任多种社会角色,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有学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目前高职生非常欠缺“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些企业也发现部分高职生存在心理素质不强、团队精神缺乏等问题[7]。这些都说明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社会能力应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目标的实现困境
1.目标制定不夠完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目标制定不够具体。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往往都定位于一个较宽泛、宏观的目标,没有结合本地、本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规划,同时,也使得具体的课程难以配合目标,不便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二,目标制定过程随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需求而确定,但是在实践中,不同高职院校经常存在着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的随意性较大、相差很大,而不同专业却出现了培养目标相近甚至相同的状况,这都体现出大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过程随意的特点。其三,目标制定脱离实际。有学者指出,有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缺乏系统分析和理性思考,课程数量过大,专业难度过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高职3年学习期间,无法真正实现所有目标,致使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结构“广而不精,大而不专”“干啥都行,啥都不专”的现象普遍存在[8]。
2.目标实施出现偏差
高职院校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类似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象征性实施就是指培养目标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纸上谈兵;附加式实施是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实施时,调整了原有的范围、力度,使得不属于培养目标但对自己有利的内容也被添了进去;残损式实施则是指高职院校无视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选择性地执行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忽视无利的部分;替代式实施就是指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施看似符合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却背道而驰;机械式实施是无视实施过程的灵活性,呆板地、教条式地执行培养目标,这也会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施不够理想[9]。目标实施存在偏差与实施人员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的执行者一般由教师组成,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力量,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有学者指出,从教师职务结构来看,学术带头人缺乏;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高学历教师缺乏;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年轻教师比重过大[10]。
3.支撑体系比较薄弱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必须要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作为支撑,同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等活动也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专业发展较快、师资素质不高、教学计划随意性较大等种种原因,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被彻底架空,这就导致其实施结果与目标大相径庭。比如,有的高职院校采用“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思路,致使课程质量严重下滑,甚至存在“课程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全部由任课教师说了算”的现象[11]。此外,还有的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中为了追求“学历教育”和“正规院校”的目标,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增多,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比如,有的学校硬性规定一年必须上几个新专业,看上去学校专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有的新开设的专业一无经验、二无教师、三无设施,学校依然没有特色和竞争力[12]。因此,高职课程的设计必须要适应企业、学生的需要,适应学校自身的特点,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防止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困境的突围策略
(一)转变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
1.从单一技能到复合技术
2012年6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政策中专门提到“复合型”一词,强调了高职生多技术的复合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低技能的工作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大多岗位的需求。2015年,我国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明确指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方向就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一种涉及多种学科、跨越多种领域的复杂生产模式,它要求教育培养出拥有多种交叉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应适应高技术生产的需要。有学者调查也证实,智能生产对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13]。在智能工作环境下,企业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简单重复、可替代性较强的体力工作将逐步被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完全取代,一专多能的“复合技术者”将逐渐成为高职人才目标的全新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发挥其“高等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14]。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高职院校可以打通优质课程资源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供给共享”,以此来丰富本校的课程资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从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能力一直都是高职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但有学者指出,如果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部,职业教育就将仅仅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从而丧失了对人其他方面发展的关怀[15]。高职教育应该是一种教会学生做事、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只是“做事”,而有了素质的培养,“做事”“做人”才能兼具,职业教育才算完满[16]。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位培养目标,努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职业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学生持续的自主探索、思考获得的经验,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改变学生作为单方面的“被教育”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17]。
3.从独立劳动到合作创造
在当前我国提倡工匠精神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工作谋生”观到“工作即生活”观转变,从强调工作适应的能力向强调合作创造的能力转变[18]。在社会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团队的力量,极力强调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很重视员工是否具备创造力和能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合作创造者”[19]。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实施创客教育,教师要对学生在创客项目活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创客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评价表,引导学生发展合作创新的能力。其二,高职院校还要推行综合积分制,从学生的专利申请、论文发表情况以及参加学科技能竞赛获奖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价[20],以此激励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二)保障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
1.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制定时有必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精炼又不失具体的语言表述,二是长远而动态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是因为高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培养不应仅着重于单项技能的培训,还应该着眼于个体禀赋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21],因而必须是长远而动态的。此外,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还必须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区域性”所决定的。只有基于对当地政策的深度了解,对当地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充分了解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培养出更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中各个部门应该紧密配合,构建合理的目标体系,做到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相结合、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相结合、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2.建设卓越的师资队伍
首先,从人才的入口来看,高职院校要聘请优秀教师,这就需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兼职教师来提高实践性教师比例,并抓好专业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整体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每年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技术的培训和认证工作,让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给教师提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平台,确保教师在遇到任何技术问题时,有可以寻求帮助的途径[22]。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在科研或者竞赛中的获奖进行公开的表彰,使所有教师都能够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3],从而建设起一只卓越的师资队伍,为更好落实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服务。
3.提供完备的教育资源
完备的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頂岗实习等各种途径与生产实际保持紧密联系,通过最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让学生与先进的技术、前沿的工艺保持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4]。此外,为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还应该尽快完善各种监督和保障机制,从而真正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科学性[25]。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出发,为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应该包括软件资源的完善和建设,既要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又要搭设“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26],从而为学生提供完备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玲.紧扣高职培养目标提高课程开发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7-9.
[2]马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7(8):78-80.
[3]王显成,乔海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2):32-34.
[4][7]瞿立新,陈霞.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92-96.
[5]姜朋明,蔺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探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86-89.
[6]麦齐好.高职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5):91-92.
[8][11][22][24]王守志,韩金玉,李文.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54-55.
[9]石火学.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原因及矫正措施[J].教育探索,2006(1):51-53.
[10]魏小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6):81-83.
[12]戴翔东,李名梁.试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7(24):31-33.
[13]杜连森.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重构:知识+技能+素养[J].职教论坛,2017(34):26-30.
[14][19]李伟,石伟平.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新探: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7(21):5-9.
[15]张成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89-96.
[16]乔为.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7):8-14.
[17]郭春燕.试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32-134.
[18]宾恩林.工匠精神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22-26.
[20]王志明,戴素江,戴欣平,等.职业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97-201.
[21]赵娟.从教育本质的视角审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J].教育与职业,2014(36):30-31.
[23][26]霍雄飞.围绕培养目标 构建创新教育工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36-38.
[25]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5-7.
(责任编辑:刘东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0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