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健全人格的根基、提升公民素质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使之形成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并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从教者要对品德课堂进行重新审视,要从班级实际出发,制订适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精心设计不吝时
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对教学环节的各个部分进行精心设计,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做大量研究准备工作,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中花心思、见真功。
首先是要精心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归,认真钻研教材,制订切合本班学情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做到“活、实、趣、效”四个字。“活”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灵活多样,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灵动起来;“实”即教学活动设计要依标据本,要符合学生的学龄特点,契合于学生生活实际,并能服务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的需要;“趣”则要借助“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及各种学具、教具,让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注重实践体验,寓教于乐;“效”即要回归品德课堂教学本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其次是要用心组织课堂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旋律。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优美、精练,能做到幽默、风趣一些更佳。教师要努力构建新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温馨的课堂气氛。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适时、真诚地给予评价。尤其要关注特殊生的学习情况,多给予他們鼓励。
再次是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即使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考虑得再全面,都可能因课堂的生成而出现新的变化。一节课上完后,肯定有得也有失,总结好的,为今后教学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失误。以上这些,都需要进行及时、全面的教学反思,从而为改进今后的教学行为与方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借鉴。
二、用好教材接地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倡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用于教学的相关材料,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导向,而根据学生学情、教学条件、地方特点等现实情况,它是可以被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譬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新生迅速了解校园环境,尽快适应校园新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布局设计一条游览线路,教师充当向导,师生一起探索整个校园,熟悉校内各种设施,以及门卫室、医务室、卫生间、年段教师办公室这些学生今后经常会涉及的场所资源。这样,学生就能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适应学校新的生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再如,三年级下册《出行的学问》一课中“该怎么走”的话题,教材是以北京学生要去中国科技馆应该怎么走为例,这例子显然不适合北京以外的学生。福州晋安区的一位教师将教材文本换成:“晋安区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1)班的同学要从学校出发,去晋安区福心养老院看望老人,应该怎么走呢?我们看看交通图,给他们做个参谋。”问题一改,一下子将学生拉入了现实生活中。但教材的功能没变,仍是培养学生实实在在地识地图、用交通工具的能力。
三、巧借“冲突”掀高潮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课堂生成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好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在冲突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小窗口 大世界》一课时,在活动环节“我们怎样了解外界”中,让学生汇报交流“大众传媒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难题”。有个学生发言说“我妈妈每天出门前,都会打开手机查看天气,来决定当天穿什么衣服”时,边上一个男生脱口说了一句“臭美”。笔者马上捕捉到了这一突发事件,反问一句:“臭美?为什么说是臭美?”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叽叽喳喳说开了。笔者将观点不同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各选出3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几番唇枪舌剑,加上笔者的引导,学生慢慢达成了共识:在当今时代,整洁的穿衣打扮、得体的妆容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这是一种社交礼仪。那位女生的妈妈善于利用手机的天气预报功能获取信息,并决定当天的衣着,这不是臭美,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冲突中借力使力,让截然相反的观点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掀起了一个教学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前后呼应波澜生
写文章要注意照应,课堂教学也讲究前后呼应。当课堂教学活动刚开始提到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可以不作深入,只为打下伏笔;在后面教学活动的适当时候,对于前面的伏笔,让学生通过当堂课所学加以解决。这一伏一应,形成了课堂的前后呼应,可以使一堂课的内在线索明断暗续、浑然一体。
执教《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创设一个刘奶奶的形象,并以刘奶奶肚子疼到送医痊愈为线索,贯穿全课。导入新课时,教师旁白创设情境:“国庆前夕,刘奶奶因为食用了一瓶酸奶而发生腹痛症状,被紧急送医。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拨开表面迷雾,探寻事件真相!”悬念一出,学生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当学生了解了物品包装袋上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活动:帮刘奶奶破案——上课导入的悬疑总要给出一个交待。笔者相机出示酸奶盒,指导学生观察:这是大品牌,包装袋上标识清晰完整,产品没问题;再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出在酸奶过了保质期近6个月,显然,刘奶奶是食物中毒。学生分析到位,学以致用,解决了实际问题,有了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识别包装袋上的信息。接着,创设电视台对刘奶奶进行访谈的情境,通过刘奶奶之口说出:这都怪自己太大意了,没看清促销商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没想到包装袋上的学问真多呀!这种教学活动设计前后呼应,逻辑性强,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高,也能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和新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品德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提高品德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将乐县水南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9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