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指向语用的文本拓展策略举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本拓展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时,教师经常以丰富的文本拓展充实古诗词课堂教学,让原本“骨感”的古典诗词在学生心中逐步“丰满”。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一线教师在文本拓展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拓展的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导致拓展的文本没有发挥应有的课堂辅助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中的文本拓展,应围绕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慎挑时机,精选内容,巧设形式,以实现其作用的最大化最优化。
一、在字蕴精深处拓展,指向感悟积累
古诗词言简义丰,含蓄隽永,有很多内容“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浅白的文字之间,留给我们广阔的品味想象空间。而这些意蕴丰富的字词,又常常是學生自读时发现不了,读不透彻的。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紧扣这些关键字词,适当地进行文本拓展,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感受文字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学元朝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对于“孤村落日残霞”中的“残霞”一词,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残”字的演变,懂得“残霞”中的“残”是剩余,快要消失的意思,并且想象了“残霞”景象。那么,快要消失的云霞叫残霞,快要消散的雪可以叫——(残雪)
师:所以唐朝诗人崔涂在表达思乡之情的《除夜有怀》中写道——(出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生齐读)
师:快要消失的月亮,可以叫——(残月)
师:于是宋代词人柳永在表达离别之情的《雨霖铃》中写道——(出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生齐读)
师:快要消失的星星,可以叫——(残星)
师:宋代诗人周伯阳在表达凄清思归之情的《春从天上来》中写道——(出示:倚南楼,一声长笛,几点残星。生齐读)
师:残霞、残雪、残月、残星,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寒冷、凄清、孤独、寂寞。
教师以“残”字为中心,用“残霞”为线,通过文本拓展,串起了“残雪”“残月”“残星”等词句,徐徐展开一系列丰富的意象,使原本寡淡朴素的文字有了颜色,有了温度,有了味道。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真切地“见到了诗的境界”,感悟了“残”字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学习、积累了有关词句。理解与感悟并行,积累与表达兼得,一石数鸟。
二、在用词精准处拓展,指向推敲炼字
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力求用最精准妥帖的语言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应有一双敏锐的慧眼,能准确地捕捉作者表达之妙处,在用词精准的地方下功夫,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文本拓展,引导学生在推敲揣摩中顺利穿行语言的密林,进行实践应用。
在教学《天净沙·秋》“一点飞鸿影下”一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质疑:作者写飞鸿为什么用“一点”,而不是“一只”?继而,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情境,用心体味,想象大雁飞得高飞得快,在辽远的天空中就像一个小黑点的画面。学生通过辨析推敲,便能感受到作者“一点飞鸿”这一陌生化表达的用词精准,初步走进古人的“炼字”境界。接着,教师可引入课外文本,让学生选词填空,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训练。
1. 君看一( )舟,出没风波里。(A只 B叶C条 D艘)
2. 一( )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A片B丝 C抹 D道)
3. 山边夜半一( )雨,田父高歌待收获。(A场B点 C犁 D阵)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学生是否选择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学生是否经历了语言的细致推敲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选词与原作进行比较,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感受原作用词的精准之处。此处把常见的“拓展文本让学生读一读”变为“拓展文本让学生练一练”,将原本单调的文本拓展化为一次理趣十足的语言实践之旅。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表达精妙的地方,而且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使之初步习得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推敲之法。如此拓展,有情有趣,有味有法。
三、在写法精巧处拓展,指向模仿创作
相对现代文而言,古诗词的篇幅短小,其写作方法也更为精巧,语言表达这一“形式的秘密”也更为隐蔽。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的语言表达范式,立足于语用,充当学生学习诗词的向导,引导学生透过诗词的内容与含义,去探索发现诗词写作的秘密。例如,《天净沙·秋》的作者白朴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巧妙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教师可通过指向模仿创作的文本拓展,引导学生在尝试运用中,学习这种精巧的写作方法。
师:选择具有丰富意象的词语进行组合,是古人写词曲常用的手法。有人列出《全宋词》中的100个高频词汇,老师选取其中一些词来写杭州的美景。这是我的作品——(出示:桃花流水鸳鸯,杨柳东风海棠,芳草年年斜阳。相思无限,昨夜相逢断肠。)
师:写词曲其实很简单,你们也来试一试,可以选用这100个高频词汇来写,也可以自己写。
(生兴趣盎然地进行仿写创作)
生1:桃李杨柳扁舟,黄昏花草春风,一声流水多情。明月千里,惟有往事匆匆。
生2:西风归去悠悠,青山黄花水流,江上佳人憔悴。几度回首,一点相思依旧。
在这个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诗词的创作过程,将所学的景物组合写作法付诸笔端,教师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文本拓展:《宋词中的100个高频词汇》这一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提供创作的语言素材;而教师的作品则为学生提供了练写的范例。这两个文本的拓展,大大降低了诗词创作的难度,为学生的写作搭建了脚手架。或许学生的文字表达还很稚嫩,创作的诗词还很有局限性,也不符合诗词的格律规范。但是,这样的拓展与练写,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从读到写、从模仿到自觉的言语表达过程,让拓展阅读与文本学习相融无痕,让语言运用真正落地生根。勤写勤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能力必定能够不断地提高。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只有立足文本,以“语言运用”为本位追求,适时、适度、适量地开掘文本拓展的汩汩源泉,循着“言语表达”的小径,探幽索隐,吸纳清芬,得言得意,开阔文化视野,提升阅读品质,才能构建一个有滋有味、摇曳生姿的古诗词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9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