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劳动中彰显生活力和创造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以劳动体验基地——“生态田园坊”为依托,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劳动中彰显生活力和创造力,努力做到“四个融合”,即: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情感培养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生态田园坊;生活力;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6-0015-03
  【作者简介】葛德军,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江苏南通,226001)副校长,一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所在的观音山街道在划到主城区前,是标准的农村集镇,“农耕文化”造就了一代代优秀的“八一”学子。学校抓住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建设契机,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引领,追寻“新田园教育”之梦,努力“为培养有生活力和创造力的儿童尽学校教育的责任”,走出了一条劳动教育的新路。
   随着学校所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迅速变成城市居民,农耕生活快速消失在学生视线中。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策略。学校和所在的学堂桥社区联合创建了“学堂耕园”。园地约1000平方米,设有大棚种植、露天种植,常年种有季节性蔬菜20余种,分块由各班管理。在这里,学生充分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学堂耕园”的成功探索,让我们对劳动教育有了新的设想。学校主动与区、街道关工委联系,在他们的协调下,学校施教区内的16个社区都专门划出一亩地,作为和学校联合举办的学生劳动体验基地,并且引进农业高校的力量作为技术支持。由此,一个以生活教育为指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在劳动中彰显生活力和创造力”为理念的劳动教育项目——“生态田园坊”诞生了。以下就是我们在以“生态田园坊”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
   离开了实践体验,劳动教育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实实在在的体验情境,让他们“敢入未开荒的边疆”“敢探索未发现的真理”。
   2014年春天,学校以“生态田园坊”为载体,开展了“田园牧歌之耕韵”主题性情境大单元活动。活动历时两月余,全员参与,学科联动,年级互动。活动设种子篇、种植篇、农具篇、咏颂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高年级为例,种子篇——了解种子结构、生长习性、种子科研发展最新成果,研究种子、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种植篇——“学堂耕园”大棚种植及养护体验。农具篇——创新体验未来的农具。咏颂篇——搜集有关“劳作、耕种”诗文、歌谣、谚语,进行诵读交流;以“食物与健康”为主题开展征文、演讲活动;通过绘画、小报制作、视频展演等方式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学唱劳动歌曲,在校推广农具操作律动操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近自然、融通生活、动手实践,体味春之韵、感受耕之美,享受到拔节成长的快乐。
   通过实践体验,一篇篇精彩的生活作文诞生了:“眼前的耕园一派喜人的景象。大白菜穿上了绿色的长裙,西红柿羞红了脸蛋儿,身材高挑的黄瓜们则热火朝天地展开了攀岩比赛……”“走着走着,有几株豌豆苗展现在我的眼前,叶子呈椭圆形,摸起来软软的,如丝绸般披在她的身上,活像一位贵妇人立在那儿……”“多么令人难忘的活动,实践中体验乐趣,实践中收获真知!真幸运,毕业前感受到学校的新田园教育;甚是遗憾,我们将离开这片土地;煞是羡慕学弟学妹,还可尽情享受这里的美好生活!”
   二、劳动教育与情感培育有机融合
   只有将劳动教育与情感培养有机融合,劳动教育的魅力与生命力才能完全绽放出来。
   现在,“学堂耕园”中一行行绿油油的蔬菜,令人赏心悦目。但谁也不会想到,六年前,这里杂草丛生,到处是瓦砾、垃圾。学生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带领下,用镰刀、钉耙、铁锹等工具将荒地改造成菜园。当辅导员在班会课上向学生介绍这段创业经历时,学生不由地对学兄学姐油然而生敬意,都希望能参加到“耕园”的劳动中来。由于园地面积有限,部分班级本年度未安排到“耕园”管理任务,这些班级的学生不乐意了,找到校领导反映。学生这种爱劳动的热情让人深受感动。
   六年级学生每年都要参加“种植毕业树”活动,树苗由学校提供,地点就在“学堂耕园”。学生通过植树,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更感受到过程的愉悦。其实,学生种下的不仅仅是小树苗,更是对母校的深情,对未来的憧憬。多年后,学生在“学堂耕园”种下的小树苗已渐成小树林,我们誉之“毕业林”。望着郁郁葱葱的“毕业林”,学弟学妹深深体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也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做一个“心智健康、身手矫健”的新田园少年。
   三、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与优秀文化的传承有机融合。
   每年的元宵节,师生都会在“学堂耕园”举行“放烧火”仪式——学生点燃并高举自己用秸秆扎成的火把,在田埂上奔跑,一边跑还高声呼喊民俗谚语: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笸篮大……这个活动源于南通地区的“放烧火”习俗。这样的活动,表达出的是对“耕园”丰收的企盼、对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被誉为“风筝之乡”。师生制作风筝,在“学堂耕园”上空放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同时,也放飞理想和希望,这与我们所倡导的“新田园教育”办学理念——“在孩子心田播种”也是高度一致的。
   2019年“三八”节前夕,一年级学生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师生带领下,领略了南通特产——蓝印花布的魅力,并学习扎染技术,制作围巾,作为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增进了对家乡非遗文化的了解,也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四、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
   学校开辟“生态田园坊”的同时,着手筹建“儿童生态教育科学院”。我们的初心就是将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造就“会用脑指挥手、用手开动脑”的人。
   2017年10月,学生在“学堂耕园”大棚里培植的胡萝卜苗长势异常旺盛,一株一株,挨挨挤挤的。但为了胡萝卜的后续生长,必须拔掉一些苗子。望着心爱的苗子即将被处理掉一些,大家真有点舍不得。从来只知道,胡萝卜是撒种以后直接生长,拔出来的苗子能否移栽呢?学生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请教了科学老师,一场关于萝卜移栽的实践与探究拉开了帷幕。经过两轮近一年半的观察实验,学生终于得出结论:萝卜可以移栽,移栽后长出的萝卜形状、大小和口感均正常;移栽的最佳时间是长出一片较大的真叶以后,萝卜苗的根部開始发生变化之前;移栽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以减少叶片水分蒸发;移栽时注意不要把根弄断,苗要放正,不然不易成活;移栽恢复期勤浇水,不能施肥等。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这一探究成果一举获得南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被推荐参加江苏省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成功入围复赛。学生现正围绕“萝卜移栽成本的核算”等问题,进行第三轮的研究。
   劳动教育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必将拥有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9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