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的继承和发展。基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新修订,体现了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3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用来充实和发展内在素养、滋生和增长终身能力的工具,而人文性就寓于这种工具性之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就随之发生了转变,育人功能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转变为凸显“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从“能力培养”提升为“以核心素养为本”、核心素养培育凸显实践性学习方式、课程建设展现时代性、开放性与多样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综合与整合,凝练出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四个方面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无法单独或逐一地进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明确了语文课程对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应尽的责任和应当产生的效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12条课程目标是最直接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12条具体内容不仅每一條都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各条具体内容之间还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相互映照和渗透。
三、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主要呈现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在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方面对课程的总体设计提出了建议。
总体感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12条课程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学习任务群为课程架构的核心元素。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的要求,使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回归语文学科本体,这凸显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本质特征,更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是属于社会的,是人已经进入语言环境之后的话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区分出语言与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运用中的言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如在言语作品中的词的意义,是被作者的头脑加工了的,融入了主观经验和审美情趣的产物,学生需要阅读与鉴赏作品,积累经验和言语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呢?第一,培养语感。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民间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说阅读和写作首先靠的是语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指出:本任务群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论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语感是在熟读与积累的过程中养成的。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母语语感已经初步形成,仅仅靠熟读和积累来满足更加深入的语言运用是不够的。第二,联系语境。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安排数量足够且能切实做到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体会和获取,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第三,建构语理。学生自己积累的语感和语言材料是碎片化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但绝不是将专业的语言学知识拆成“知识点”,由点到面,步步为营,生怕遗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对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语言文字规律的能力,这个过程必然是语感与语理的结合。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会产生语理。由语感到语理,是从具体的语境中归纳、阐释和理解语义,不是放入字典的词条,更不是公式和教条。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涉及一些语言学术语,这些概念或者是初中学过的,或者是在老师带领下通过自己阅读知道的,或者是老师讲出来的。但都是在解决问题时因为需要而学习的,语言知识的结构化是通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发现、梳理与建构来实现。学生的收获主要是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规律,同时也是对思维的训练。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更加自觉,这既是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又能使语言运用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
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的理解与意义的开掘,让学生从品读语言中积累言语材料形成语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言语经验,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4868.htm